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潮人
3  4  
PDF 版
· 阿六头的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阿六头的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
  阿六头的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

  “毫稍,毫稍(杭州话,意为:快点,快点),不要吵,不要吵;毫稍,毫稍,阿六头来了。”每天晚上9点30分,几乎一半的杭州人家家里都会传出这个呼喊声。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就叫安峰,在晚上,他是一个热心、生动、甚至带点碎烦的杭州男人。而脱下唐装,他喜欢慢慢悠悠地读点书、写点散文,一副文人做派。安峰认为这不矛盾,骨子里越阳春白雪,表现就越有草根性,大俗大雅,诚哉斯言。

  毫稍,毫稍,

  阿六头来了

  在约定专访的南山路一家咖啡馆,伙计们千色色地暗自交流见到“阿六头”的兴奋,趁着中途递菜单的机会,塞过来一个纸头要签名,并小诉衷情一番。“阿六头”安峰微笑低头提笔唰唰,流利好看的行书。

  这日下午,是五一后杭州难得的晴天,沿街的二楼咖啡馆阳台,身侧便是春日西湖。他着白色高领衫、米色西装,闲适地靠在竹编椅上,一副半框眼镜,说话慢慢悠悠,谦逊有礼。此时的安峰,不是彼时晚上9点半穿唐装抑扬顿挫用杭州话说新闻的“阿六头”,而更似一位着长衫的儒雅文人。

  半山电厂——电台

  ——西湖明珠频道

  2004年,安峰的本命年,他做一档叫做《阿六头说新闻》的方言新闻节目,大红。去河坊街吃个饭也被粉丝们围观,甚至有人说,“阿六头晚上吃个什么菜,都会成为杭州人的大新闻”。回顾他的经历,跨度不可谓不大。

  第一个工作是在半山电厂,和媒体一点不搭边,而且学历是“初中”,安峰笑言“可能是广播电视集团最低的学历了”。但是因为在学校里普通话就非常好,也喜欢朗诵,在1992年的时候,就顺理成章想考电台。“而且当时考电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他要进报社什么的门槛都非常高,而电台最主要的还是靠嗓音,靠表达,对学历的要求可能没那么高。但是最后进来,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于是,报名的700多人,他留下来了。

  说起电厂的工作,他说:“进电厂和进任何一家厂都一样的,这只是我中间的一个过程,最后的落脚点肯定都是一样的。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电厂也好,电台也好,如果你没有一种一直追求的信念的话,早就走不到今天了。”

  现在,他已经不做电台节目,回想现在仍然是许多人当年心头爱的《开心十三点》,也有许多好笑的事情。比如有天去个饭店吃饭,被旁边一位大妈认出。大妈就说:“这个人不就是主持《开心十三点》的吗?人看上去倒不十三点。”叫人哭笑不得。

  做了名人之后,走到哪里都被人认出,久了也就适应了,顺其自然了。“我做的工作就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工作,被人认出来是正常的,没有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概念。既然做了这个工作,就肯定要面向大众了。”

  面上的下里巴人

  骨子里的阳春白雪

  在《阿六头说新闻》里,安峰活泼风趣的极为贴近日常生活的主持风格极受老百姓推崇。尤其是许多顺口而出的话,似乎只是信手拈来,但听起来别有味道,一针见血,非常有趣,而新闻之间又可以用杭州老话微妙过渡。

  “衔接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其实和写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过渡,如何衔接。因为我平时非常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作。其实这和阅读写作都是相通的,甚至如果再说得深一点的话,它和做人都是相通的。做人这个理念如果是流畅的、融洽的、和谐的,这也应该顺得过来,这也是多年的积累。”

  安峰说他最喜欢阅读,还有就是写文章。他的文章风格和主持风格太不一样,散文充满了浓重文化气息,引经据典,颇有老派文人风格,普通人看了似乎还有“高高在上”之感。许多看了他主持的节目并读了他的文章的人就觉奇怪,一种是下里巴人,一种是阳春白雪,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安峰?

  “阳春白雪,高雅的东西是出自我的喜好,那些草根性的下里巴人的东西又来自我的环境,我生活的周边环境就是杭州的街头巷尾、市井里弄。但是我平时真正的阅读、文化积累又会让我思考一些超脱于行而下的,超脱于柴米油盐的那些东西,要把一个俗的东西表现到极至,俗中透雅,入俗但又脱俗的,离不开背后阳春白雪的支持。否则,从俗到俗,就好像从书本到书本,就不可能有深度,也不可能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那么朋友聊天呢?也会聊一些《阿六头说新闻》里那些街头巷尾的琐事吗?

  他摇头,“几乎不聊琐事,一些文字上的东西谈得很多,都是谈一些感悟性的东西。”

  一本《吃在杭州》

  最后成了“考据杭州食史”

  安峰爱美食,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儿,被杭州的美食狗仔们奉为“食神”,去年7月出了一本《吃在杭州》的美食散文集。不过,“阿六头”生生把这俗事写成了食史,书中涉及了大量考据工作,是最累人的事情,朋友在书的《序》里说,这种吃苦头的事情也只有安峰肯做。

  问他做考据这么折腾不觉得烦吗?“累啊,但也会有很多乐趣啊。当你知道这里是茅以升的旧居,他在七十年前的某一天来这吃东西,他的菜谱是什么,他和谁一起吃,他当时的感觉怎么样,他对饮食的观念是怎么样,当你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多么有意思。”安峰的眼睛里突然闪着欣喜。

  也要问很多人,走很多地方,查很多资料,绝对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信手拈来的时候也有,更多的时候要调查。要问,要采访,要查找。”

  对美食的偏爱,安峰说他是从小就有,“在杭州普通人家,市井里弄里长大,偶尔吃到一些美味,觉得有惊喜,不像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带给你惊喜的东西就少了。就是在对美味的渴望当中,滋生出了对美味的敏感。”

  “最喜欢的菜都是最家常的。比如说炒光青菜,比如雪菜笋丝豆腐。”安峰一开心就用杭州话报菜名了。让小记稍感遗憾的是,如此热爱美食的安老师平时基本不下厨。

  建议他可以像刘仪伟那样用杭州话主持饮食节目,必定很有看头。

  安峰有点兴趣索然:“我觉得‘阿六头’已经得心应手了,没有想过去开一个新的栏目。我最大的兴趣,是文字。比如阅读和写作。我觉得所有栏目的诞生,都离不开后面的一个大量的修养的积累。这些是看不到的,但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

  也爱咖啡,平时喝得最多得是埃塞俄比亚的摩卡。如果咖啡和茶里选一种呢?“还是茶,骨子里还是喜欢茶。”

  这个杭州佬

  与杭州特色活动绝缘

  杭州人很喜欢的两个休闲活动,麻将双扣,安峰都不喜欢,真当是个奇怪的“阿六头”。“感觉不到其中的乐趣。从来不玩。有一次,有两个朋友来看我,没找到我。一个不太熟悉我的就问那个熟悉我的朋友,‘别人在打的时候,他会不会去旁边张一张?熟悉我的朋友就说,‘他是张都不要去张滴。’我觉得他说得很到位。体会不到里面的乐趣,我就觉得在旁边张一张都是无聊和无趣的事情了。”

  “我生性就不爱热闹,热闹的场合我都不太去。我是很喜欢清幽的地方,比如说青山翠谷,聊聊天,喝喝茶,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享受。”

  “简单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海阔天空的心境。”是安峰的人生信条,并且“应该是一百年都管用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