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的《康熙字典》
讲述取名的故事
以前有点文化的人家,每户都有本《康熙字典》,不仅是因为这本字典收录的字最全,更多的是为了给伢儿取个好名字。有的挑五行互补的名,有的选用意深远的字,一本《康熙字典》在家中是相当重要的。可如今的年轻人取名字,还有人会翻《康熙字典》吗?
大众化好,
还是个性化好?
住在登云路的阿锋去年刚结婚,如今媳妇怀了四个月的孩子,家里老老少少开心得不得了,可最近却为孩子取名的事闹起了意见。
家里最有威望的是阿锋的爷爷,他认为取个好的名字受用一辈子,建议翻下老字典,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五行缺什么,再找哪类名字,找个有意义点的名字,会显得厚重一点,又不会和别人雷同。因此,老爷子到处向朋友借《康熙字典》这类老字典,打算亲自为重孙取个好名。
阿锋俩夫妻却是另一种想法:当年阿锋的全名就是他爷爷取的,名字取得很有韵味:鋆锋,可每次电脑智能ABC都打不出“鋆”字来,吃足了苦头。一些新认识的朋友,总不会主动喊他的名字,怕喊错了丢面子。
因此,他们觉得孩子的名字越简单越好,例如“丁一”这类的,朗朗上口就行,排名既在前面,又能让人一下子记住。“名字太复杂,学校的老师都不敢确定字怎么读,上课就很少会叫他回答问题。”阿锋考虑得比较多,“以前犯错误受罚,总是要抄写自己的名字一百遍,笔画少点,好认的名字总是占便宜的。”
120岁的老字典
现身
那边阿锋的爷爷到处在找《康熙字典》,这边有本老岁数的字典寻上门来。住在东园小区的吴师傅透露给记者,他邻居家有本120多年的《康熙字典》,有人死缠着要高价收购,他都不肯卖。
这本120多年康熙字典的主人姓洪,今年76岁,据他介绍,这本字典是他的爷爷辈传下来的宝贝。“这字典我已经珍藏了快30个年头了,1978年父亲去世,整理遗物的时候,在一个书架角落头发现的。”
洪大伯从屋内拿出一叠报纸包着的字典,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有6册,每册只有巴掌大,保存较为完整。第一本的封面上写着“康熙字典”四个大字,扉页上方有“御制”二字,中间是精美的“龙”图案。在该页背面,有“光绪乙酉仲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的字样,照此推算,此书距今已有121年时间。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本字典当时发行较多,估计卖的价格不会很高,故而会有百姓收藏。
《康熙字典》
无用武之地
翻开百年前的老字典,发现与如今的新华字典基本类似,第一册的第三页上写着大大小小30名官员,有张玉书、陈廷敬两名主编,还有名校对。整整齐齐地排了两页,写着每个人的原官职及修字典后皇帝奖励的新级别。
老字典每页的纸张与现在不同,如今的字典往往是一页纸的正反两面,而《康熙字典》中的纸面积则是普通纸的2倍,写于左右两边,然后沿中线对折装订。
字典的6小册以笔画数分类,笔画最多的字在最后一册的最后一页。记者发现这本老字典只能通过偏旁来查字,根据字的笔画数来确定在哪一册中,并没有如今常见的拼音查字法和难检字查字法。
这么老的宝贝除了收藏以外,还有啥用处呢?洪大伯称自己文化程度有限,他这一代就没有用上过这本老字典,里面都是古文,没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还真看不懂。但上一辈人就曾用到过,拿个放大镜专门用来查难认的字。
在翻阅字典时,不时从字典内跳出几张小纸条,上面字迹潦草,记者看不懂纸条上面写着什么字。“这是我爸爸当年查字典留下的纸条,和书签作用差不多。”洪大伯说道。
“有个亲戚就用过这本字典取名字,取得蛮好看的,就是不知道怎么念,后来在派出所登记拿身份证时,电脑就是打不出这几个字,只能重新再换一个名字,看来老字典也有用不上的时候。”洪大伯自己的名字当初是不是由这本字典里翻出来的呢?他说不太清楚,但他儿子辈的取名都吸取了那位亲戚的教训,没有用到这本老字典。
给字典改个字
会满门抄斩
杭州历史专家丁云川说起《康熙字典》,也有一肚子的苦水:“当年我儿子取名字也是找的《康熙字典》,拿身份证时吃了同样的苦头,这本字典里面的生僻字,电脑是一个都打不出来的,有些比繁体字还要复杂。”但他并不否认《康熙字典》收录的字很全,是本取名字的好书,只是不太实用。
说起《康熙字典》,丁云川给记者讲起了一个给字典改字的故事:有个书呆子叫王锡候,发现《康熙字典》里面收字很多,但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像散落的珠子,查捡起来并不容易,如“木”字旁的字都不是放在一起。于是他在此基础上新编了本字典。
乾隆看到后非常生气,居然把皇帝编的书到处乱改,又在书中不避讳皇帝的字号。于是下令把王锡候满门抄斩。
“《康熙字典》里面的字比性命还值钱,在老百姓心中地位相当高,到如今还有人沿用这本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