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攻防战中的
狗仔们
王菲生产,忙怀了香港的狗仔们。蹲点、守候、偷拍,狗仔们几乎把所有招数都玩了个变,目的就是为了拍到王菲和其女儿的几张照片,日前甚至已将照片的价格炒到了50万元一张。伴随着王菲生女,有关香港狗仔的各路消息也铺天盖地而来,我们不禁对香港狗仔这一行业充满了好奇,究竟什么是狗仔队?他们提供了无数明星八卦,而关于狗仔的八卦,我们又知道多少?记者采访了几位入行均超过十年的香港资深娱记,他们有的曾经是狗仔队,如今“从良”;有的依然“半人半狗”;还有的是担任给狗仔下命令的“高层”。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了这个行业的面纱。
“白天是人,晚上是狗”
现在狗仔最多的可能是某新的周刊,大概有七八组人,每组三四人。还有些平时的摄影也会变身成“狗”,有些周刊角色混淆,不少记者“白天是人,晚上是狗”。
狗仔队大多时候只是在充当执行的角色。他们的手上没有什么线索,只能做一些执行的工作。有报社里的资深记者会给他们消息去追明星,这些资深记者才是最值钱的。现在香港艺人和媒体的关系已经僵化到无法挽回,所以要找些消息真的很难,这也是狗仔队越来越多的原因。
狗仔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高收入,因为有些狗仔队连字都不认识,如果要写文章、访问、想问题他们是不会的。收入差别主要看他们的技术和掌握“线人”多少,如果在酒吧等风月场所里有许多“暗线”,收到料多,收入自然会高。
“一传媒”壮大狗仔精神
谈到十年来狗仔队的发展历程,J记者说:“我不能说是‘一传媒’带来了狗仔队。但我觉得是他们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从香港到台湾再传到内地。其实狗仔队在10年前,我没入行之前都有。但十年前香港的狗仔队还没有那么猖狂,娱乐新闻通常是一年有两三件大事情,经过深入的调查和追踪,收集很多资料,一次推出来,例如明星的离婚、分家产,从而造成轰动效应。当时也不会有太多让人反感、超过道德界限的事情。但1996年‘一传媒’的新刊物出生,就一定要有出位的东西来抢市场。除了高薪挖人、进行价格大战之外,当时该传媒不许收受红包的规定也造成了一种有趣现象:有其他记者就把镜头对准‘一传媒’的记者,看他们有没有收利市,如果收了被拍到,就会被刊登在‘敌报’上。”
一声令下,从“人”变“狗”
如今香港狗仔队已经将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随着香港艺人越来越频繁到外地拍戏、演出。某便利周刊便是最经常跟踪艺人出国的。1991年入行的C记者说,新年期间,几乎全部狗仔队都去了外国,没有人在香港,都跟着明星出埠演出去了。
J记者入行十二年,服务过至少五家媒体,如今供职于某周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半是人,一半是狗”。他说,其实做真正的狗仔队是不可以去跑记者会的,有些周刊会“全民皆狗”,只要老板下命令,马上就可以从“人”变“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