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
我拍照的时候
手从来不抖
傍晚的美术馆贵宾室,一屋子记者被告知马克·吕布因为身体不好,会迟到。听说他走路是要别人扶着的,于是开始想象这个已经83岁的摄影师的样子。
等到快睡着的时候,突然有人兴奋地叫:“来了来了!”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微微弓着背走进来,高且清瘦。旁人上去要搀扶他,他抬抬手臂不肯。灰色调的麻质衣裤和麂皮鞋子,上衣的口袋里塞着一块正红色手帕。而我们的眼睛全部被他手中握着的桔色一次性相机吸引。
回答问题等待翻译时,他会摆弄手里的一次性相机,有时则把手摊开来,看自己的手指。这个摄影师有非常好看的手,骨感的长手指。遗憾的是,手指们全都在无法控制地颤抖。于是有人小心问他手在抖还能拍照片吗?他很不服气:“我在拍照的时候,手可从来不抖!”
拍摄60年:
用一次性相机
和摄影记者对拍
他的拍摄者角色已经持续了60多年。这次接受采访,角色转换,无数专业不专业的镜头刷刷齐对牢他,咔嚓咔嚓按快门。采访时间一个多小时,他也被拍了一个多小时。真不知道拍惯别人的他被拍,心里是个啥滋味。
他有些无奈地说:“你们都是摄影师,我也不能说不准你们拍。不过——”他露出极为狡黠的微笑,“我觉得好的照片只需要按一下快门,或者两下快门,不需要按那么多。”
全场大笑。
他偶尔也会举起一次性相机对牢拍他的记者,咔嚓一下,脸上是满足的表情。奇怪,这个大师怎么爱玩一次性相机?于是问:“您觉得一次性相机好玩,还是专业相机好玩?”
他却说自己不认为有什么真正的专业相机,今天拿了一次性相机来,因为是个纪念品。他也不用数码相机。“比如一个钢琴家,在某台钢琴上他可以很流畅地弹奏,但换一台,琴键的排列顺序不同,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像我这个上了年纪的人,我喜欢用装胶卷相机的旧习惯是很难改变了。”
他也用过傻瓜机。“全自动傻瓜相机有时候是很好用的。但它有个缺陷,就是只能拍出一些中庸的东西,它最后只有一种平均的效果,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所以我不爱用。”
上个世纪:
故人、故事
照片里的回忆
马克·吕布的摄影展,一色的黑白照片。看影展的每个人都在轻轻赞叹这些被记录的历史瞬间。仔细看照片背后的年份和地点,时空的跨度让你觉得很恍惚。一下子走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薄酒莱区,看到两个刚洗完澡湿漉漉的女孩,一下子又被拉回2005年的上海里弄里。表情怪异的达利;走在大街上的毕加索牵着他的狗,狗急着要逃了;抽烟的萨特在沉思;南京路广告牌上的画很好玩;金贸大厦、北京胡同……
很震撼的一张照片是,一排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举着枪,他们的面前是一个拿着一朵鲜花的女孩。是1967年10月21日,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游行。
“女孩很勇敢,要走上前,这是不允许的,女孩就说,我要把花放在地上,你们不要踩它。当时发抖的不是女孩,而是这些士兵,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有几百万人,但大多数都在十米开外。20年后,我又见到了这个女孩,我们成了朋友。她叫Jane,现在有个八九岁的孩子。一个月前我还给她打过电话。她说,‘我要为全世界的和平而战。’我就告诉她,‘如果你要做这个工作,那么你会失业的。’”
而看到的最可爱的照片,叫“豫园里的小兔子”。
是在上海豫园的石头桌子上,一只白色小兔子安静地蹲着。
是一个塑料垃圾袋子,被人绑好了,两个拎柄翘起来就像兔子的耳朵。马上想到他脸上狡黠的笑容了,他的批评是如此可爱。
从来没有固定工作固定薪水,谋生的手段是照片,生活中唯一不变的也是照片。年轻的时候,为了拍照片,开始在全世界行走。从巴黎到加尔各答是开车去的,用了六个月时间。在印度待了一年,又来到中国。问过他,准备写自己的回忆录了吗?他说自己的回忆录就是照片。照片记录了他所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