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5版:发现
3  4  
PDF 版
· 王竹斋让杭州人用上自来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竹斋让杭州人用上自来水
  杭州多名人。发现名人,其实是在寻觅这个城市最骨子里的文化精髓。

  他的名字,当年家喻户晓。他曾是杭州市商会主席,就连河坊街也一度改名“竹斋街”,以纪念这位杭城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太平巷的老人依稀还记得他出殡的一幕,飘飘扬扬的白纸引魂幡开道在先,后面是西洋的吹鼓手,再是十六人抬的灵柩,九面大锣九支铳号居后。此日,河坊街全是送殡的人,受了他寒衣岁粥恩施的叫花子们,擎着一把万民伞,跪拜在街的北侧。上海的梅兰芳等人都派人前来吊唁。

  他就是王竹斋。

  笕桥孤胆闯兵营

  王竹斋并不是杭州本地人,少时非常穷困,凭着努力经商从政,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充任杭城商会主席,生平积善不少。深知杭州历史的丁云川对此人颇有研究:“他第一次在全杭城百姓中树立威信,是在一场战火中。”

  当时浙江省长叫夏超,为人比较激进,手下的保安部队多是嵊县收罗来的土匪,仓促北上讨伐孙传芳时,一触即溃,败退杭城。孙传芳手下部队乘势兵临城下,放言要“纵兵三日”。杭州城内顿时惊慌失措,市民商人纷纷准备南逃。

  “王竹斋这个人很有血性。”王竹斋冒死前往笕桥和孙传芳部队谈判。王竹斋自己掏出10万两银子做军饷,请部队不要伤及无辜。孙传芳部队心是动了,但胆子特小,怀疑是夏超的圈套。

  这一天,派上亲信押了王竹斋打头阵。王竹斋站在第一辆军车上,虽然没被捆绑,但两面紧紧贴着两个子弹上了膛的士兵。清泰门外车轮滚滚,尘土蔽日,盐担儿早已无影无踪。进城后掳掠倒也没有,过了几天担惊受怕的日子,王竹斋再次出钱送走了部队。

  告别井水用上自来水

  杭州自来水厂筹建初期,曾有过一个数字调查:1931年,杭州平均每25户人家就有一口水井。做这个调查的便是王竹斋,究竟是何目的呢?

  王竹斋凭着这一家一户水井的统计数字,向当时的市政府提交了筹建自来水厂的报告,得到了大力支持,杭州人在全国较早用上了自来水。这份自来水筹建调查报告的复印件一直保留在清泰门附近的一位潘老先生手里。

  1931年8月15日,杭州被连绵不绝的鞭炮声所笼罩。这一天,贴沙河的水,欢快地跑向清泰门外刚刚建设起来的自来水厂,然后流向寻常百姓家。在这个历史性的一天,王竹斋只去了一个地方:贴沙河。

  傍晚,太阳还没落山,他就一个人出了门,车子也不坐。王竹斋是沿着邮局路(今环城东路南段)往北走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城墙,城墙外就是古老的贴沙河。这一年,王竹斋已经60岁了,他想爬到城墙上去,但又放弃了。在建设自来水厂的这两年,王竹斋发动杭州人,带头来到贴沙河两岸,清理垃圾,许多孩童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走访现今的杭州自来水厂,询问王竹斋筹建时的细节,遗憾的是自来水厂工作人员都对当时情景知之甚少,在厂里搜寻当年史材资料,连王竹斋的名字都未见到。

  岁末施舍门庭若市

  与河坊街一街之隔的西太平巷,宋时曾是杭城最繁华的街市。后来小巷变得寂寞冷清。前人曾写“鹊冷难依明月夜,燕归长恋故园草”的诗句,描绘了这里独特的风情。但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河坊街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百年老店众多。只不过街里头的西太平巷却是另一番光景,繁华不再。王竹斋独爱这份清静,并把家安在了西太平巷13号。

  据老人们回忆,西太平巷门庭平时很冷清,并不是王竹斋人气不旺,而是他家里很朴素。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王竹斋的一个老乡第一次来看望他,到了西太平巷,发现左边一个人家,大门敞开门口还有两座石狮,右边一户人家大门紧闭,门上只贴着一副春联。老乡一琢磨,走进了左边的大门,没想到真正的王竹斋却在右边那户人家。但每逢年岁却又门庭若市,发放寒衣,施舍米粥引来寒苦者不少。

  如今,古巷因旧城改造而被截断,东太平巷、中太平巷、西太平巷都所剩不多,尤其是西太平巷,只有50余米长。西太平巷13号已不见踪影,询问附近居民,无人知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