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情和文笔都能够契合的译者找到作者,或者作者碰到译者,是件很幸运的事,不光是对作者、译者本人,对读者对文学都是件幸运的事。你想在茫茫大千世界,这两个人能够相遇,概率是极低的。”
村上有个短篇小说叫“遇见百分百女孩”,那么对于林少华来说,村上应该就是那个“百分百作家”。1988年开始翻译村上的书,第一本是《挪威的森林》。当时林少华去日本进修,刚好《挪威的森林》上市,不管进哪个书店,一进门就摆了一大堆。“当时已经很畅销了,但我没怎么注意。第二年回国,北京一个老先生把我推荐给编辑,说这书叫我翻译肯定合适。”“看了后挺感动的,一段青春往事,但又不局限于青春。当时也没觉得它小资,也没想到它会走红,有点歪打正着。”
就这样和村上结下不解之缘,变成村上的翻译专业户,也打响了“林家铺子”的旗号。
《城市假日》:您见过村上几次?他像书中的主人公吗?
林少华:也就一次,03年年初。平时联系不多。翻译上遇到什么了,就写个E-mail问一下。
他给我的第一感觉,的的确确很像书中的主人公,真是文如其人。就是小说中男主人公那种说话语气、句式、甚至用词。任何作家创作都会有本身的影子,但他是属于程度比较重的。他穿得也很随便。他一般很少主动发问,但你问他什么,他会答得很认真,也很长。
《城市假日》:在小说中,他会对人性的一些东西表示失望,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很不愿意要孩子,会说“如果长得跟我一样,多没意思。”村上也是这么想的吗?
林少华:他是不是真这么想搞不清楚,但至少事实上,他没有小孩。他大学期间就结婚了,也算比较早了。当然我也没敢问,你为什么没有小孩。哈哈。可能他在小说里表达了这一点吧。
《城市假日》:觉得自己和村上像吗?
林少华:长相肯定是不大像。性格气质有些接近的地方,不谋而合的地方。我自己也写点东西。翻译他的东西多了,文风多多少少有点影响。以前写东西不喜欢调侃,幽默感也不怎么样。翻译一二十年下来,多多少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城市假日》:比如村上看多了,很喜欢写长句子。
林少华:还真是那么回事。开始句子很短,越弄越长。
《城市假日》:也像村上喜欢爵士?
林少华:恰恰相反。所以翻译的时候特别困难,刚开始弄出了不少笑话。涉及到的唱片太多了,我平时也听音乐,但都是咱们中国的古典音乐。村上是喜欢听西方的,而且又是很现代的,音乐辞典也查不到。比如组合“beach boys”,本来是“沙滩男孩”,我不知道,就按照音译,成了“比齐豹易斯”。哈哈。好在读者里面有专业人士,会专门写信给我,列个表,英文是怎样的,约定俗成是怎么翻译的。现在我固定请教一两个,北京有个搞音乐的,原来是读者,现在成了朋友,笑话也减少了。
《城市假日》:翻译了那么多书,您的生活有没有改变?比如原先不听爵士,现在听了?
林少华:我也尝试过,也试听过,但是觉得自己接受不了,节奏太强了,欣赏不来。一放就觉得叮叮咚咚的,有点心烦意乱。本来想补这个课,没补成。村上春树自己也说过,音乐这个东西过了一定年龄是没有办法的了。感觉变了,时过境迁。虽然我和村上年纪比较接近,他比我大几岁,但成长背景太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