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4版:发现
3  4  
PDF 版
· 还原半世纪前的 吴山庙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还原半世纪前的 吴山庙会
  杭州人喜欢游玩之风,早在隋唐之时即已盛行。直到清末民初,杭州百姓在正月里亲友相见,都要相互问候:“城隍山有没有去过?”人们上山,除了那边有不少赏心悦目的活动之外,更多的就是为了赶庙会轧热闹。

  今年“十一”,吴山风景管理委员会也要在伍公山一带恢复吴山庙会,这场热闹看来有必要去轧一轧的。对我们这一两代人来说,真正的庙会是啥玩意很少有人见识过,是简单地摆几个摊,还是唱几场戏,或者是个类似的民间艺术节?其实吴山风景管委会也没这个底:“庙会其实就是想象中那样,有些好玩的好吃的摊子,还有人在一边杂耍表演……”

  那么,真正吴山庙会究竟是什么呢?

  人们心中有不同的庙会

  真正的吴山庙会其实已经离去很久。对杭州历史颇有研究的丁云川老先生已经有60多岁,回忆说:“我没有见过吴山庙会,解放后庙会就没有了,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就连吴山上庙里的木头都被拆掉烧炭去了。以前的人逛庙会和赶集一样,四面八方来的人上吴山求香拜佛。”那么,庙会=拜佛?

  在吴山山脚吊嗓子的刘涛师傅今年刚好五十出头,“庙会时会有很多民间的艺术团登台演出,绍剧、杭剧、小热昏、淳安的高调等等。”难道,庙会=戏曲大杂烩?

  年纪再轻点的人心里的庙会又是另一种样子。今年刚毕业不久的小郑认为,庙会应该和如今的清河坊差不多,有稀奇古怪的玩意,面人、葫芦丝;有小时候吃过的美味,棉花糖、酥油饼;还应该有耍大刀,卖膏药的。或许,庙会=河坊街?

  在采访的这么多人中,只有住在十五奎巷的潘老是唯一一个见识过的庙会的人,但他已经有80多岁。“庙会里的豆腐干最好吃了,隔壁有家捏糖人的,再过来一家是卖香火的……”除了吃、玩和进香,潘老也回忆不起来其他的了。要不,庙会=集市?

  山上山下都有吴山庙会

  不要说普通百姓,其实就连庙会的主办方们也弄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吴山庙会。吴山风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陈忠良说,目前伍公山还在整治中,整个庙会效果图还未出来,民间的绝活也还在征集中,希望民间高人来吴山上表演摆摊,工艺、戏曲、中药、小吃……什么都行。山上的庙会目前可谓既看不到是怎么个样子,也不知道会摆些啥。

  吴山山下,却另外还有一个庙会。“去年十一,我们就在吴山广场上搞了一个吴山庙会,在民间艺人节的基础上,还搭了个大舞台让民间剧种登台亮相。”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陈鑫坤说道。据他透露,今年10月14日左右还将在吴山开个庙会。

  那不是山上山下有两个庙会吗,究竟哪个是正宗的呢?潘老说,以前的庙会就是从山下爬到山上,又从山下逛到山下,每个摊逛过来就是整整一天。照此说法,吴山庙会没有山上山下之分啊。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陈鑫坤的证实,旧时的吴山庙会是不分山上山下的,山上供着大大小小的菩萨庙,香客拥至商旅随行,山上山下都摆着很多摊位。“文字资料上记载,吴山庙会早在南宋期间就有了,但那时候规模比较小。清末的时候,吴山庙会最鼎盛,如今的山上景区、山下广场、河坊街、大井巷、十五奎巷等都是当年吴山庙会的会场。”

  吴山有七十二庙之说

  吴山是座“俗山”,明清以来,山上有“三多”:茶馆酒楼多、寺观庙宇多、民俗活动多,这都与庙会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翻开清代杭州老地图,吴山上满目皆是庙、观、寺。杭州有句老话说吴山有“七十二庙宇”,最早的就是目前吴山风景区伍公山整治重点“伍公庙”,纪念吴国大臣伍子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他还有神话传说之神的庙宇,如月老殿、龙王苗等;儒、释、道三家供奉之神的文昌庙、三仙阁等。

  丁云川老先生说自己虽没有见识过庙会,但对当年吴山庙宇之多,感受颇深。“10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带我去吴山上香,一个庙宇一个庙宇插蜡烛上香,所有庙宇里的神拜过来,花了整整大半天时间。”

  “庙会最初时候就是庙里的菩萨过生日,山下的有钱人请人做法事。这么多庙宇的菩萨,生日也特别多,往往是‘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渐渐地在吴山形成了庙会这种文化氛围。”陈鑫坤对吴山庙会颇有见解,他说如今一年内搞的一两次庙会其实只是当年的九牛一毛。

  人们赶庙会往往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至于还流传在杭城百姓口上就是老底子吴山庙会的热闹场景。“小辫儿哥哥扎红绳,城隍山上看龙灯,看好龙灯看戏文,看好戏文吃馄饨,吃好馄饨游四门,回去姆妈拷一顿”。

  吴山盼“用八担”回归

  有庙就有会吗?杭州有庙宇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灵隐,但并没有形成庙会。“庙会形成还需要一定环境,清河坊附近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多益处、状元楼、方裕和等老字号在庙会期间既提升了人气,生意也特好。著名的‘五杭’:杭剪、杭烟、杭粉、杭线、杭扇,也是在庙会时冒出来的。”陈鑫坤说道。

  据介绍,早先庙会期间,会招来大批小摊小贩,有卖茶点小吃的、日用百货,卖花、卖玩具、卖字画的,耍杂技、变戏法的,有庙台戏、卖唱等。庙会内外常能看到旧时杭州的“吃八担”:馄饨、豆浆、粽子茶叶蛋、甜酒酿、汤圆、葱包烩、方糕条头糕、现炒白果,如今这些还能吃到,但另外的“用八担”就难得一见了:剃头、修伞、磨剪刀、补锅碗、收鸡毛、卖针线杂货、卖香粉发油、补鞋。

  吴山风景管委会就是想让这些老职业、老绝学重现江湖,因此想到了电话征集绝活的主意。据记者了解,已有200多人来电要求一显身手,但欲再询问有哪些绝活将在不久后的吴山庙会出现,管委会的工作人员笑着称,目前公布时机未到。

  死磨硬泡下,陈忠良透露“用八担”的绝活其实就是他们征集的对象,目前也有人报名,但能不能重现“八担”还是个未知数。据了解,报名的人中有位磐安的老人,今年已有58岁,家里有架织布机,是姥姥的姥姥的嫁妆,老人想在吴山庙会上亲自演示老织布机。这位老人叫郑小花,她告诉记者,他的织布机能织“老土布”,以前只有平民老百姓穿得起的平布,而地主们穿的是有花样的布衣。如果时间、场地许可,她想让大家看看土布是怎么织出来的。

  庙会“斗鸟”不会重现

  经常去吴山的市民都知道,伍公山山顶有块空地,专门供市民在这里遛鸟。其实当年吴山庙会时,这里是有名的“鸟市”。

  以前的“鸟市”不同与现在,不只是卖鸟这么简单,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斗鸟”。“斗鸟”也分文斗和武斗,前者是隔笼相斗,即将两只鸟放进一只大鸟笼里,但中间是隔开的,两只鸟儿几个回合斗下来,胜者高声鸣叫,得意洋洋,败者不声不响,低头服输。另一种是滚笼相斗,即将两只鸟儿放入同一只大笼中,中间不隔开。这种斗法就比较凶残了,两只鸟儿往往滚在一起,斗得头破血流、羽毛脱落,有的甚至当场斗得死去,有些类似“斗鸡”。

  吴山下养鸟的人有句话:人养鸟儿,鸟养人。“鸟养人”在如今已经都理解为通过买卖鸟儿来赚钱,其实当年庙会里的“鸟养人”,就是利用“斗鸟”赚钱,有人因此发了横财,也有人玩鸟丧志倾家荡产。

  像“斗鸟”这样的活动会在“十一”见到吗?不论是山上的庙会,还是山下的庙会的主办方都一致否定,“我们不可能把老庙会的东西全部继承下来,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如今所不允许的,例如看相算命、斗鸟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