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相机博物馆——杭州高氏相机博物馆负责人老高说,博物馆的房子要拆迁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如果再找不到地方用作相机仓库,他只能将其整体搬离杭州到威海去了。身为杭州人的老高说外迁实在是无奈之举、伤心之举。
相机博物馆惨淡经营,是市场经济竞争形势所迫?其实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早在几年前矛盾已经出现,像老高这样的民间博物馆生存举步维艰,濒临闭馆,已不是个例了。
众多老相机无处落脚
第一次和高氏相机博物馆馆长高继生见面,约在了相机博物馆的鉴定部,绍兴路的旧货市场里的一个摊位。电话预约好时间后,记者琢磨着在旧货市场进进出出的人员混杂,车水马龙到处都是灰尘,环境不是很好,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经文物部门批准的照相机收藏馆安放在那边合适吗?
记者来到鉴定部时,看到旧货市场外墙已经写上红色的“拆”字。整个鉴定部实际就是一个二手相机的摊位,才10平方米左右,外面的橱柜放着转卖的二手相机,里面的玻璃柜台内摆放着不少老相机,可惜上面都盖着一层灰尘。记者好奇地问道:“博物馆的所有家当都在这里了吗?”与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相比,记者觉得落差很多。
“由于场地有限,照相机博物馆一分为二,一半藏品放在80平方米大的米市巷家内,那里既用来居住又当作陈列馆,那边有500来台相机,保管得还算不错。还剩下500多台相机在家内实在放不下的,只好搬到这边的鉴定部来了,这里既作为经营部又当作仓库来用。”老高指着头顶自己隔出来的木板说,隔层上面就放着几箱子的相机。
“博物馆内的藏品本来应该陈列出来让大家参观的,可由于场地问题,只能打包在箱子内,如今鉴定部也要拆迁了,连仓库都没着落了。”老高随手打开边上几个柜子,里面都是一些套好了塑料袋的老相机,他说这些就是最近几天刚打包好的,准备找到新地方就搬过去。
守着“金山”吃不上饭
同去的摄影记者说,老高的相机真是宝贝,有些机型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老高介绍说,他的藏品是祖孙三代的积累结果,早在1935年,高家买进了第一台相机——美国柯达的six-20;1960年,老高用平生第一笔工资买下一台德国产蔡司相机,此时家中已拥有20台相机;1993年,全国古董相机收藏还刚刚起步,杭州的高氏相机博物馆已经诞生,已拥有300多台相机。
老高从背后的柜子上拿出一台微型相机,相机个头没有半个手掌大:“这台是日本侵华战争时的间谍相机,1992年我从上海的一家旧货店买到的,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相机博物馆曾搞过一个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展会,展出了好几十台这类有历史的相机。
老高又翻出另一件宝贝:“这个是1934年英国的微型风琴式相机,这种相机是当时的阔太太才拥有的,不知怎么就流传到了中国。有一年,一个英国的朋友来这边参观,就看中了这款相机,他说在英国本土也相当少,一般都放在国家级博物馆内,而且是一个柜台只放这么一台相机,足见其珍贵程度。”
像这样的宝贝老高还有很多,如150年前的英国、法国的滑箱式刻名湿板相机、二战德国军用莱卡、中国1956年第一台相机——车灯式“幸福”……
守着这么多珍贵值钱的宝贝,面临的却是经济上的困难,这些东西并不是无人问价,只是老高自己舍不得而已。
博物馆是生钱还是吃钱
有人就问过这么个问题:开博物馆一年能赚多少钱?老高一阵苦笑。
高氏相机博物馆主要有两项服务:参观和鉴定,而这两项全是免费的。博物馆的两个场馆分别是老高和他老伴两人看着。老高负责鉴定部,除了帮人鉴定古董相机外,还做些二手相机的生意,记者发现老高转卖的都是些老式的胶片机,而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的是数码产品,看来平时也没什么生意。他的老伴则一边看家,一边照顾着陈列馆,尽管平时没什么人前去参观,但怎么说也需要一个人看着。
“咱们民间的博物馆收入来源全靠自己,每年靠鉴定部的二手买卖和维修费支撑,根本没有多少经济来源,有时候就只能向儿子一家要点钱补助一下。”老高说起这本帐时两眼无神。“但别看庙小,博物馆的支出还是不少的,鉴定部的租金、陈列馆内24小时空调费(主要是为相机防潮、防霉之用)、国内外友人参观的接待费、通讯费等,每年也要近10万元。”据了解,像老高这样的民间博物馆是没有政府经济补助的。
据杭州摄影家协会的一位知情者透露,老高家以前并没有这么艰苦,他们家曾在南京、苏州等地开了10家照相机馆、器材店。于是,记者向老高核实。老高说那时候在外地开店,其实就是想在外地淘古董相机,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进了收集相机和相机博物馆里。
老高说,他愿意把陈列馆的老房子卖了,然后换一个博物馆的场地,但市区地价让他望而却步。“如果能给我安排一间50平方米的仓库,只要安全就行,让我先储藏过渡一下藏品。”老高最后要求道。如果还是没有办法,老高想把所有相机搬迁到其他城市,曾经有人向他开过方便之门,说只要老高搬过去,就能免费提供展会的场地。
民间博物馆为生存奔忙
民间博物馆起家都是靠一些民间的收藏者,依靠平时的省吃俭用,倾其所有资产收藏各类物品。据了解,全省已建的各类民间博物馆有近百家,像杭州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张小泉剪刀博物馆、台州的中国玻璃雕刻博物馆、湖州的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等,都搞得有声有色。
这些民间博物馆生存得如何呢?记者发现,大多民间博物馆与高氏相机所遇情况都差不多。萧山一位微雕艺术家创办的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因每年20多万的日常开支,仅靠个人的力量已无法维持;张铭音乐图书馆的创办人张铭花尽夫妻二人所有积蓄,为音乐图书馆的生存四处讲课写稿子。
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馆长屠燕治对于老高的处境深有体会:“老高的困境如果不是外界的因素,也不会落到现在的地步。”屠馆长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老高能得到社会帮助,或许就不会落到卖房、搬出杭州的地步。其实,南宋钱币博物馆也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十多年前,屠馆长在西湖边造了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建成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但前几年,为了配合西湖南线旧城改造工程而被拆迁,后来就搬到了如今的地方——酱园弄12号。“这里的房子只是临时过渡的,刚开始时,8万多枚古钱币还在这边展出,但后来发现这里居然是危房,只能不对外开放了。”屠馆长说,他收藏的8万枚古币不要说展出了,就连保存的地方也十分困难,博物馆看似还存在着,但实际已经不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