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虹影,大概很多人会想到她文字的诡异,经历的传奇,还有一些纠缠的官司。从先前的所谓“一女嫁二夫”的《饥饿的女儿》官司,到后来的长篇小说《K》尚未在内地正式出版,就被陈小滢告上法庭,声称她的父母是小说《K》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侵犯先人名誉罪”。每次官司都让她精疲力竭,可是不会被打倒,她一直一直写,这一次她的新书是“上海三部曲”的完结篇《上海魔术师》。
1945—1948年的上海大世界,自认为是所罗门王的犹太人和他收养的中国孩子加里王子,遇到古灵精怪的杂技女孩兰胡儿和他们的杂耍班子。那时时局诡谲,西洋魔术与杂耍班同场谋生,各怀心事。奇幻的魔术,惊险的杂技,困惑的兄妹之谜。
苏童说这是一本奇诡莫测的小说。
虹影说自己是个特别悲观的人,而这种悲观和感伤一字不漏地倾翻在她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到。给她打电话,听她说话,却是另一个样子。她太爱笑了,经常说着说着就大笑起来。想到在她小说里看到的很多照片,很痩,眼睛很大,很好看。穿旗袍的,带宽边帽子的,拗着各种造型,她曾经在旅居英国时做过摄影模特。于是我感觉有点恍惚了,她的声音,实在太朴素了,带着一点重庆口音,一点妖娆的感觉都没有,而且,一点都不冷,实在太温暖啦。
“还是感伤的。”她说自己听到忧伤的悲壮的音乐就会掉泪。“我是那种别人对我很好,我就会很感动的人。谁对我特别不好,我反而没感觉。哈哈。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不好,那是应该的,凭什么一个人要对另外一个人好呢?如果他对你好,就应该感恩。”
女主人公怪怪的,像我
这应该是她的第一部有圆满结局的小说。被人称为“暖爱小说”、转型之作。
《城市假日》:之前的小说都是很凄楚的,结局不完满的,这次为什么安排一个圆满结局呢,不是你的风格啊。
虹影:我是感觉一个人应该要有好的结局。我小说里的主人公,我从来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原来是想他们死的,后来就觉得他们活着比较好。那么年轻。
《城市假日》:在序里,您说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一个实验,想写成一部杂语小说,除此之外,有别的原因么?
虹影:更多的是完成我对上海这个城市的一种重新追述,或者对那个时代一些人的曾经有过的生活、爱情的一种记录。当然,写上海还没有完。
从语言上来说,是非常讲究的,而且结构上也是非常精心构造的。你怎么读都非常有意思。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很可爱。一个亲人都没有,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前途在哪里。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们还有自己的爱情。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是非常可爱的,可以让人继续活下去。
里面的女主人公兰胡儿,语言怪怪的,性格怪怪的,都跟我挺像的。比较不食人间烟火,或者说太食人间烟火了,知道人生的艰难。
诡异的魔术和镜子
《城市假日》:您在小说里写了很多魔术的东西。
虹影:现在的魔术已经不是我写得那样了。都是高科技,简直难以想象。比如人可以在冰里面存活24小时。在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
魔术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比如说有一天你非常绝望,第二天你会觉得第一天的绝望,那些要死要活的感情,都好像非常可笑。这就好像有人给你变了一个魔术。生活无奇不有,任何事情都是与魔术有关系。有时候你旅行,到了这个地方而不是那个地方,你突然认识了一个人,为什么偏偏和他认识而不是另一个?就好像你为什么会采访我,这些你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一种机缘,但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是魔术。
《城市假日》:听说您写作时总在面前放一面镜子,好诡异。
虹影:魔术。魔术。我可以进去。在镜子里看到我的主人公。他们就在我身边。我可以忘掉现在这个世界。感觉就比较安全。我特别喜欢镜子。我房间里好多镜子呢。
《城市假日》:不照自己吗?
虹影:一点没照自己。我写书的时候根本不怎么梳头的,蓬头垢面的,想起几句话哗哗哗写。
爱情就是一只小鸟
一个在小说里总是安排激烈的淋漓的爱情故事的作家,是一定要问她的爱情观的。
“歌剧《卡门》里面有一首歌是《爱情就是一只小鸟》。你把那只小鸟捏在手里,把它捏紧,就被你捏死了,捏松了,它就飞走了。”
“所以掌握这个尺度恰到好处,就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就是把它捏死了,或者让它飞走了。爱情就是一门艺术。真正懂艺术的,配得上艺术二字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爱。任何肮脏的,庸俗的,金钱或者利害冲突跟它都配不上,爱情非常洁身自好。而且真的是很难见到。是一种不可能中的可能。”
“艺术总是高于一般生活的,你懂不了它,那可能到死也懂不了。有的人一生都在错过,根本无法靠近它。爱情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偶然会降临,如果你真正通往了艺术这条道路,你可能见到它。如果你抓住了它,明白了它,珍惜了它,你更爱它,那这艺术就会留在你这里。否则总是擦肩而过。这样才是爱情。”虹影说,她还在找爱情,还没有找到,可是在小说里,她的主人公可以找到。
“人要有了自我以后,才能去爱另一个人,才能不顾一切。只要自我还在,哪怕生命失去了去爱都是值得的。”
我喜欢讲故事
虹影是个很传奇的作家。说到自己的身世,她口齿清晰地说:“我是私生女,我就是在贫民窟长大的。”她的母亲和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年轻男人在大饥荒年代相爱,而有了她。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她从小就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而18岁开始,她四处流浪,遍尝各种生活方式,叛逆的苦痛的青春期。这一切,都体现在她那本轰动一时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里。对那段经历,她心存感激:“我想如果一个人没走出门去,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没有一个人在一个很孤独的地方,一个陌生的小旅馆里面,连灯都没有,一个人面对黑暗,面对各种危险,那这个人的人生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她说自己受到养父的影响很大。她出生在重庆江边的一个水手家庭,而养父是当年上海过去做水手的。“从我身上可以看到上海。”所以爱写上海的故事,而且那么特别。
而对于母亲,她说:“我继承了她的血液。她对男权的世界始终有一种叛逆。她逃婚,她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遇到对她不好的男人,她要继续改变。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可以不顾一切。我跟我母亲非常相像。而且在出现了困难、碰到人生的阻碍的时候,一定是把它排除,冲过去,绝对不会后退。我下一个作品可能会写纪念我母亲的一些东西。”
她一直都很漂泊。“可是我喜欢安定。但是人生不是你想安定就能安定下来的。以后还是更多的时候在中国吧。叶落归根嘛。哈哈。”她说着也顾自笑起来:“心是年轻的。但是贴着祖国的土地,心里就比较安稳,就是那种感觉。”
“我没有家。可能安定的感觉一辈子都找不到。你就希望在文字里找到一个家,有一种精神的支柱。我喜欢跟文字打交道,喜欢讲故事,喜欢和我的主人公一起颠簸,一起流浪,一起哭泣,一起快乐。这是我最大的乐趣。”
还有,她说:“我想建造我的文学帝国,在长江两岸。”因为出生在重庆江边,因为一直养育自己的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