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2版:消费
3  4  
PDF 版
· 杭城商家的“暖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城商家的“暖冬”
文/本报记者 钟兰
  杭城商家的“暖冬”

  

  囤蟹者:

  我的螃蟹熬不到春节 春节前的生意,在不少商家眼中那可是“香饽饽”,一天说不定能赚上平时的几倍。可是在杭州开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的张老板,这几天却早早地关了分店,一心一意准备回苏州老家过年。

  “再不关门我就亏死了!”老张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原本指望着2007年春节大赚一笔的他,没想到节前却碰到了这样的“怪天气”,螃蟹一只一只地死掉,根本熬不过春节。店里每天卖出去的螃蟹还没有死掉的螃蟹多,只能关店减少损失。

  老张说,螃蟹生性好冷怕热。而这个冬天,天气却热得异常,特别是1月底2月初那几天,最高气温居然达到20多度。即使加了足够多的冰块,螃蟹从苏州运到杭州店内,过不了一两天就“一命呜呼”。这对于打算“囤蟹”备战春节的他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老张是土生土长的蟹农,在老家苏州相城养了十多年的螃蟹。2005年,他迈开脚步,在杭州建国北路开了第一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由于是自产自销,螃蟹的品质有保证,生意自然红火。“那一年不少人都说是暖冬,我不敢囤太多螃蟹,年前就赶紧削价出货。到年三十晚上的时候,我手头剩下的螃蟹只有500斤左右。大年初五那天,我店内的螃蟹就通通卖光了,一只不剩。我记得初六那天还下了雪,冷得不得了。”不过,老张特别感谢那场雪,“我们做螃蟹生意的最怕天气热,一热螃蟹就死得快。但是那年的‘暖冬’却一点不暖,算是给我帮了大忙。”

  小有赢利的他打算2006年大干一场。9月,他赶在螃蟹上市之前,一下子在杭州又开了两家分店,一家在萧山,一家在文二路,加上建国北路这家店,老张在杭州一共开了三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当时,他苏州老家湖里养的螃蟹,不仅专供杭州三家店,还直供北京、广州的分店,生意好得不得了。老张自己也成了典型的“空中飞人”,成天飞广州、北京,杭州的生意全部交给老婆来打理。

  原本指望着有个好收成的老张,却没料到遇上了真正的“暖冬”。老张说,2006年底之前的那段日子还好,比较顺利,“我记得11月初冷了一阵子,螃蟹马上就大批量熟了起来,不仅个头长得足,肉质还特别细嫩。”可是自从2007年开年以后,平均气温一直都保持在10度以上,螃蟹已经有些受不了了。前几天气温突然拔高,大批的螃蟹纷纷忍受不住,“翘辫子”了。

  “那时候一天的零售量也不过四五十斤,可螃蟹一死就是几百斤,这怎么受得了?”老张的老婆陆大姐提起螃蟹来也是愁眉不展。“看着螃蟹一堆堆地翻了肚皮,我真是心痛得不行。年底买螃蟹的人也比往年少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前几天,陆大姐和老张一合计,决定还是早点把萧山的分店关了算了。“那边的生意本来就不如杭州市区,再加上天气这么热,螃蟹根本活不了,哪来的螃蟹卖啊,开一天就亏一天。”

  主动放弃春节市场,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在“暖冬”的”淫威”之下,像老张这样的螃蟹经销户也只能早早地宣告退市。据有关人士透露,2006年11月的时候,杭城的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曾经一度扩张到30多家,而现在,勉强开张的不到十家。即使现在仍然在经营的专卖店,也采取了“暂停销售”的方式度日。杭城几家销售大闸蟹的超市的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因为螃蟹销售情况不理想,正在紧急控制进货数量,以减少风险。

  50万件羽绒衣,

  一冬天亏进160万元

  在平湖开了一家羽绒服加工厂的老郑,这几天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暖冬”两个字,就会显得异常伤心。

  “这两年,都是吃了暖冬的亏。”老郑说,做服装生意就是典型的“看天吃饭”。“前年8月份听说是暖冬,说是生产多了卖不掉怎么办,全压到手里明年又得想办法甩库存,多难哪。跟我们一样这么想的还有好几家,都把产销量压得很低,不敢放开了做。嘿,谁想到2005年比往年哪一年都冷!这天一冷大家全冲进商场买羽绒服了,全国几大市场都断码,想调货都没有了,眼见着大买卖来了,可现加单、现生产都晚了!该赚的一大笔钱没能赚到。”

  2006年,老郑学“聪明”了,不管别人再怎么鼓吹“暖冬”,他还是让工人加班加点地赶制。“07年的春节过得晚,要到2月中旬。按照常规来看,节前这段时间正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羽绒服没理由卖不动。”于是,老郑把前两年赚的一点钱全押在羽绒服的生产上了,还花了大价钱请设计师过来设计新款。看着仓库里堆得满满的50万件羽绒服,老郑的心里乐开了花,他想,今年春节肯定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没想到,2006年,暖冬真正来临,不止是浙江省,全国的天气都比往年要暖和得多。不少人冲进商场直接挑选春装,对羽绒服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从1月底开始,老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都坐不住。“看着气温一天天往上升,我自己都穿不住厚棉袄了,就别说有人会去买羽绒服了。”

  2月10日清晨六点半,一宿没睡的老郑推开窗户,做了两个连自己都要吓一跳的决定。“一,所有羽绒服全部在原价基础上打2.5折出货;二,工厂所有员工马上放假,提早回家过年。”老郑说,即使是这样的补救,2006年这个温暖的冬天,他仍然亏了160多万。

  对于明年,老郑不敢多想,一直闷着头抽着烟。

  保暖内衣迅速变身T-BACK

  内衣商“薄”一把赚到钱

  全球气温越来越热,准备不足的商家被暖冬打了个措手不及。可是,也有人早就“洞察先机”,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同行们做保暖内衣做得亏血本的时候,他却从容“转身”,靠卖薄型内衣赚到了钱。

  做了12年内衣代理生意的义乌人马德荣,这几天正忙着和日本的一位大客商谈生意。电话里,他的声音有点嘶哑。他说,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好好休息过了,年底的生意让他忙坏了。日本客商想在国内推广一个女性内衣品牌,得知他做这一行经验比较丰富,就想让他帮忙做代理。

  “你肯定想象不到,十年前我是做保暖内衣起家的,那时候保暖内衣在国内刚刚兴起,一套品牌好一点的保暖内衣要卖到三四百块,利润很高,生意也比较好做。”马德荣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口气代理了10多个保暖内衣品牌,几乎在全国的商场都能看到他代理的内衣专柜。

  “保暖内衣季节性很强,只做半年就可以收市,当时因为利润高,半年赚的钱已经足够一整年的开支,剩下的半年他就高枕无忧了,还可以时不时带老婆去欧洲旅游。”

  从2004年开始,马德荣的日子就过得没那么逍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穿保暖内衣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看保暖内衣了,都拣薄型的买。”马德荣说,当年冬季,他的销量直线下滑,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货品。而且,以往价格一向坚挺的保暖内衣,价格也出现了大幅滑坡,利润很薄。

  吃了“暖冬”的亏以后,马德荣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既然保暖内衣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他转做起了薄型内衣系列。“高档的薄纱吊带裙、薄型袜子还有类似T-BACK这样的薄型内衣,是我这两年做代理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已经与上海、广东等地的厂商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如果日本的这个大客户能谈下来,前景将非常可观。”

  冷饮提早两个月上市

  生意比平时好了四五倍

  2月10日下午,刚刚逛完银泰百货的李小姐,一出门觉得口渴难当,便径直走到延安路话机世界旁的一家冷饮店,花4元钱买了一支“梦龙”。

  原本要在4月份左右才露面的冷饮店,如今也趁着暖和的天气抢先入市了。在建国北路开烟酒铺的林师傅,前几天看着天气热得不得了,也赶紧把冰柜从家里搬出来,进了一批冷饮回来卖。“开张那天卖得蛮好的,比我想象的要好。因为我的店靠近公交车站,等车的人因为天热都会进来买上一根解解渴。2月份一天能卖上四五十根冰棍,这在以前从来没有过,要知道,以前就算是3月份,一天也只能卖上10根左右。”说这话的时候,林师傅乐得合不拢嘴。

  体育场路一家便利店的营业员朱小姐也说,这两天冰淇淋、雪糕等冷饮生意好得不得了,比上周多卖了两倍还不止,她们正赶紧给厂家打电话,忙着补货。“往年冷饮都是从春末夏初开始做宣传,而今年从春节前就开始做促销了,产品从冬天一直卖到现在。”五丰冷饮批发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今年冷饮上市特别早,往年要在4月初才大批量上市,现在2月初就已经开始大卖了。

  叶航:

  经济学专家眼中的“暖冬经济”

  同样是暖冬,有的人靠新门路、新点子发了财,有的人沿袭老路亏了本。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叶航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出路,而不是坐在家中“看天吃饭”。

  “这几年,暖冬对冬令商品的影响越来越大了,但还不至于大到覆灭一个行业的地步。既然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生意人也应该按照新的方向走。譬如南方地区要减少御寒类冬衣的生产量,即使是生产羽绒服,也要考虑往轻薄的方向发展。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压缩羽绒外套,看起来一点都没有羽绒服的厚重感,就跟普通的夹克一样,但是保暖性能特别好,只需在里面穿上一件薄薄的T恤或衬衣,就能温暖过冬。这样的衣服自然深受南方消费者的欢迎,由于增加了技术含量,售价比普通羽绒服翻了几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消费 B0002 杭城商家的“暖冬” 文/本报记者 钟兰 2007-2-15 城市假日b00022007-02-1500013;城市假日b00022007-02-1500016;城市假日b00022007-02-1500012;城市假日b00022007-02-15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