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电影节首度举办的首届亚洲电影大奖,得主已于3月20日公布,其中备受国内外电影界看好的贾樟柯,凭《三峡好人》获得最佳导演奖;来自韩国的恐怖片《汉江怪物》则囊括了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及最佳视觉效果等四个大奖,成为颁奖礼的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身为东道主的香港居然一个奖项都没有给自己留。与内地媒体大惊小怪相比,香港媒体对这要慷慨、平静得多。
记得香港词人林夕接受采访的时候,在面对记者对于香港乐坛退步的问题时,曾经这么说:“香港乐坛没有退步。它只是不再是焦点,慢慢地边缘化了。”多么悲哀,但香港人不得不接受,我们也不得不接受。
前几年,有执念的人一遍一遍地讨论“香港电影的明天在哪里”,这样的探讨似乎有效,这几年,香港电影的确有了转机。然而,这个慢慢醒过来的工业却多少和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出现在表演名单和制作名单里(如今几乎没有纯港人演出的港片了),因为内地这个市场正在贡献越来越多的票房,香港导演越来越耗费心思去了解内地观众的口味,说了一辈子粤语的演员从头开始学普通话,梁朝伟为《色·戒》背了几个月的普通话台词,《赤壁》又是普通话,王家卫新片《一代宗师》又是普通话。有了这么多普通话,我们看香港电影,不再需要字幕。
是不是终有一天,“香港电影”这个名词将永远留在历史里?就像我们的名词里,并没有“北京电影”、“上海电影”一样?
从这个背景去理解香港电影节上本地电影颗粒无收是否会好过一点?身为东道主却不给自己留下一个奖项,或许香港自己已经做好这样的准备,从“内河文化”转变成“海洋文化”,把自己变成一个提供机会的舞台,不再有一定要做主角的心态,而是平静地,把自己融进整个华语电影。
一种关注:邱礼涛
今年大会设定的焦点导演是邱礼涛。他一直拒绝让作品定型,《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及《阴阳路之升棺发财》等风格恐怖核突,其中黄秋生凭《人肉叉烧包》获得最佳男主角,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表情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于《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及《黑白道》是典型的港式江湖片,《给他们一个机会》则是探访社会问题,《反收数特遣队》、《这个阿爸真爆炸》想放笑弹却没有令观众笑出来,结果票房极为惨淡。另外还有极卖座的《老夫子2001》花了十四个月才得以完成,这是中国首部由真人和三维动画合成的电影,全片特技均是在港制作。
尽管邱礼涛作品被评为“有烂有不烂”,但他却被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崇,又曾被提名为第九届金紫荆奖最佳导演。
一种缅怀:李翰祥
对现世导演关顾之余,最好也缅怀大师级的人物。香港电影资料馆为配合电影节而特别筹办“江山多娇 人物风流──李翰祥电影回顾”,透过电影、展览、专书及讲座,让新一代观众有机会回顾这位被誉为华人电影史重要人物的生平。在40多年电影生涯中,李大导不断在华语电影界造出无数创举及壮举,他除了是导演,亦是编剧、演员、制片及大老板,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全能电影人。
李翰祥由70年代起就成为令人瞩目的导演,他于80年代在北京故宫实景拍摄《火烧圆明园》及《垂帘听政》,开拓了香港影业与内地电影交流和合作的先河。他因执导《倾国倾城》及《瀛台泣血》等大制作,重新奠定其导演宫闱片的当家地位。1996年于策划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心脏病发辞世,享年70岁。
两部纪录片:南京与齐丹
电影节另一卖点是选播了多套难得在戏院上映的纪录片,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南京》。该片由两位美国人作导演,在当地电影节放映时场场爆满兼备受议论。香港则是国际放映的首站,作为中国特区能获此殊荣,证明国际电影界对香港是相当看重。该片讲述1937年冬天,日军大举攻入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成为人类历史充满血腥味的一页。导演从有心人留下的信件和日记,加上历史片段、证词和访谈,试图重组事件的真貌,以唤醒世人应以严正态度去对待种种错失。今年正值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除了此片,内地导演陆川将开拍《南京!南京!》,香港的唐季礼亦打算开拍电影《日记》,并打算邀张曼玉当女主角,可见此题目相当受关注。
而《齐丹360》则有别于一般球星传记片,两位前卫艺术家导演连同《七宗罪》的摄影师,以17部摄影机全程记录皇马对维拉利尔的比赛,全方位捕捉齐丹在球场上的一举一动,同场加映卡洛斯把他逗笑、贝克汉姆用拥抱把他的怒火压住等精彩片段,再配上其诗意的自白及后摇滚音乐,令齐丹的气势摄魄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