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电视
3  4  
PDF 版
· 母爱,在哪个缺口沦陷?
· 孩子的天真
令全场流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只有17%的孩子和妈妈沟通良好
母爱,在哪个缺口沦陷?
文/实习生 吕琳 通讯员 陈炳 摄/章明明
  从群星璀璨的《母爱总动员》开场盛典,到乐翻全场的第一期,所有人都以为浙江卫视将延续2006年倾力打造的娱乐风格,把《母爱总动员》做成一台才艺表演精彩、童言无忌搞笑、嘉宾点评幽默的综艺娱乐节目。但是当第三期播出,所有人都发现,《母爱总动员》“见风使舵”了,甚至在宣传上打出了“母子版心灵花园”的口号,究竟是为什么?

  据浙江卫视《母爱总动员》制片人透露,当节目做到第三期时,主持人、嘉宾、摄制组的每位成员都被一种痛感突然刺到——现今的母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6岁男孩:满脸格式化的笑容

  在《母爱总动员》第三期节目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金枭多才多艺,架子鼓、街舞、跆拳道样样精通。但是,当他的妈妈被带离现场,嘉宾们希望听见小男孩心底的真实话语时,孩子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对于“完全被训练挤满的生活”,孩子的回答是“非常快乐”;对于“和小朋友游戏玩耍”,孩子的回答是“不喜欢”;对于“严酷的跆拳道训练”,孩子的回答是“我就是被打出来的”。嘉宾们发现,对于每一个问题,金枭的回答都顾虑周全,滴水不漏,决不得罪任何人,尤其是妈妈。而对于那些一时难以应对的问题,他会非常习惯地用“嗯啊”和经过训练的格式化的笑容来敷衍应付,用性格分析专家唐立淇的话说:“这个孩子的回答照顾每个人的意见,太早熟了。”而主持人戴军说得更直接:“这孩子的回答,像标准的面子工程”。从金枭口中,我们根本听不到一个6岁孩子该有的童言无忌和对快乐的向往。

  9岁女孩:现场哭诉“自己是累赘”

  而另一个孩子,9岁的小女孩潘攀,竟然在节目现场哭诉“我是妈妈的累赘”。因为妈妈时刻给孩子灌输“社会竞争白热化”概念,小小年纪,潘攀已经懂得了“艺多不压身”的道理。刻苦参加各种培训班,要强好胜,时刻都感觉自己做得还是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沉重的压力虽然让潘攀学会了舞蹈、走秀、软功……但是,潘攀也因此变得敏感而脆弱,嘉宾林海引用美国作家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指出,现在孩子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童年来不及享受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更多案例

  

  第三期中,男孩金逸铭,从来没有和妈妈一起玩过玩具;第四期中,男孩陈天一一上场就抢过话筒“控诉”当护士的妈妈陪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根本没有沟通交流;6岁女孩钱雨兴,活泼可爱,竟然只是因为睡相不好,被妈妈勒令长年睡在地板上;6岁女孩沈心怡,因为妈妈把没有实现的明星梦加在了她的身上,从此就成了“笼中鸟”,变得到处拆东西,很不快乐……

  满腔心血换来母爱的错位

  形成鲜明反讽的是,这些孩子的妈妈中,绝大部分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孩子的成长成绩完全应该得到嘉宾和各位观众的肯定,而孩子对自己,也应该是满腔感恩,但是,当她们听到外景VCR中孩子在独立环境下的真心话时,妈妈们才知道,自己错得多么离谱,孩子走的道路,已经严重偏离了自己的预设,真心付出的满腔母爱,换来的,是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母爱的错位”,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嘉宾的心,许多时候,在不得不发表点评的时候,平时妙语连珠的他们,不得不用一声叹气带过。而许多热心观众也纷纷来信来电,希望《母爱总动员》能够做成一个“直面现今母爱教育问题”的节目。

  这样的母爱是否合格?

  面对这样的现状,《母爱总动员》再也轻松不起来,原本应该活泼可爱、充满童真的孩子们,却在不恰当的母爱教育下,要么胆战心惊,要么疲于学习,要么圆滑早熟,要么多动暴躁……这样的母爱方式,能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接班人吗?我们的下一代,有能力肩负起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吗?面对这样的现状,《母爱总动员》不得不承载越来越沉重的社会责任,不得不成为一座平台,一个让孩子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说出心里对妈妈的“抱怨”、“不满”、“期待”的平台。

  而妈妈们,则会在导播台的副控室,第一时间直面孩子的“控诉”,在嘉宾的犀利言辞和建设性建议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反思自己的母爱是否合格。

  许多家长观众认为,《母爱总动员》已经成为他们了解孩子们想法的一个重要媒体渠道。长久以来的电视屏幕上,单纯的“才艺”和“谈话”成了“亲子节目”的固定形态,而《母爱总动员》坚持“深度追踪”和“精彩演绎”的融合,成为“母子版心灵花园”,不论是让母亲直面孩子心底呼声的“母爱知多少”,还是步步紧逼一针见血的明星嘉宾,通过节目,每一个母亲教育方式中的纰漏都会暴露无遗。

  该拿什么来爱下一代

  最近,网络上一则新闻迅速流传——济南市一个90后女生,在公交车上抱怨妈妈没有给自己买衣服,竟然出手痛打亲生母亲,被劝阻后,堵在公交车前造成交通堵塞。而记者深入了解后得知,妈妈的溺爱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如果,再不给我们的妈妈们提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那么,用什么来保证下一代的优秀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与此相对应的一组数据是,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良好的教育应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吗?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父母已经把过多的梦想押宝在了孩子身上,与“高期待高要求”相对应的,是生活上的大包大揽。于是,孩子们一方面变得压力越来越重,心弦越绷越紧;一方面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弱,越来越经不得风雨。

  

  ●调查

  只有17%的孩子和妈妈沟通良好

  根据《母爱总动员》节目组的大调查,28.3%的孩子认为“妈妈总是太忙”;21.5%的孩子认为“妈妈总是高高在上”;32.3%的孩子认为“妈妈太凶不讲理”,仅有剩下的17.9%的孩子,觉得“和妈妈沟通舒服良好”,如果光从这组数据看,我们的妈妈们,在母爱教育的环节上,或多或少都有纰漏。

  90年代遭遇网络并一起成长,无论是手机、宽带,还是MP3、MP4……同时,也是越来越早被教育紧箍,越来越早被社会竞争浪潮压迫的一代。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深入,“母爱”作为摆在每一个母亲面前的严峻课题,不仅需要妈妈们用时间和耐心来解决,更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否则,再多的“高压”和“灌输”得到的也是“逆反”,而再多的“放任”和“溺爱”得到的也是“疏远冷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电视 A0008 母爱,在哪个缺口沦陷? 文/实习生 吕琳 通讯员 陈炳 摄/章明明 2007-3-30 城市假日a00082007-03-3000017;城市假日a00082007-03-3000024;陈晓2007-3-29#18:35:21#81B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