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哪一年最热,高温天数最多?浙江省气象台专门有个数据:有气象纪录以来,1953年的35℃以上的高温天数达53天高居榜首;2003年8月1日的40.3℃为杭州历史最高温度。其中,1953年、1971年、1995年、2003年和2005年为杭州最热的几年。
每个人对高温都有自己的记忆:睡篾席、喝咸水、盖湿毛巾、钻空调房……高温也给杭城留下了不少痕迹:抗咸工程、开放防空洞、九溪断流……
有篾席睡
真享受
54年前,凌女士还是个7岁的孩子。大事不懂,小细节倒记得一些。
那时热到什么程度?用她的话说,“坐到哪里,都是呼呼泡的。”
那年暑假的她,每天被大人分配做几件事:太阳升起不久,被阳光刺醒的她就爬上桌子,把朝东的窗关紧,用厚厚的几层帘子遮严;中午湿湿地拖一遍地,傍晚再拖一遍;盼啊盼,好不容易盼到太阳落山了,打开所有窗,往窗外的瓦上一遍遍洒水。一天的其他时间,她就努力睡觉,以此“避”暑。
那时,别说空调,大多数人连电扇都没见过。除了摇各种形状的扇子,大家还很推崇一样解暑工具——篾席,谁家要是有张年头久远用得黑红发亮的篾席,那可真享福了。
尽管有这样的热记忆,她还是觉得不如现在热。“那时,除了延安路,大多数路顶多只有现在的武林路那么宽,两旁的树很容易接成荫。可现在,又是空调热气,又没什么成气候的树荫,走在路上,实在痛苦。”
每年夏天
喝咸水
“我觉得现在真的不怎么热,每天进出的都是空调房,想当初连个电风扇都没有,那时候还不是照样熬过来了吗?”杭城古都研究会的丁云川对于二三十年前的夏天,依然记忆深刻。
那个年代的杭州夏天抗热的工具很原始:自然风、水、蒲扇,还有很多人舍不得用的电风扇。“每天晚上睡觉都不是睡房间的,一到下午五六点,大伙先用水把门口冲上几遍,然后再把家里的竹榻儿、凉席全拿出来铺在外面,一直睡到个半夜才回家里。那时候晚上最热闹的就属弄堂和河边了,一堆人围在一起纳凉闲聊。”
除了这些,冰棍这类算是比较高档的清凉用品了。“巷子里总有游动性的人来卖冰棍,装冰棍的木箱子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们只要一听到卖冰棍的吆喝,全部都跑出去了,一根赤豆棒冰才四五分钱,还有人临时在巷口摆个摊卖绿豆汤之类的,夏天的生意特别好。”
不过最艰苦的莫过于喝咸水了,那个年代的夏天总有一段时间是咸潮时期,海水倒流入钱塘江,自来水龙头放出来的水少得可怜不说,还有股咸咸的味道,放在水桶里面,颜色泛点黄。“但夏天没办法啊,就算是这种水也必须得喝,家里把这种水煮开了之后,还是有点咸咸的。”
整个杭城
缺水中
“1994、1995年的时候,杭州很热,而且还特别旱。”从事气象预报工作的陈勇明回忆道,“我们上班的馒头山上的气象台都没水了,几乎每天都要去山下的车站那边提水到山上来用。整个杭州城里是严重缺水,再加上咸潮的影响,大半个城的人都在喝咸水。”
陈勇明虽然做了很多年气象,但对热的记忆其实并不多,他开玩笑说可能是要把脑子空出来做预测吧,所以就把过去的东西都清除了。
1996年杭州市下决心整治咸潮,抗咸工程就是在那个时候起步了。
躲在KFC
呆一天
那年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小雅那时还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考试是六月底,天特别热。我们住的是没有空调的学生宿舍,只有两个摇头的电风扇。就那点风,说实话,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更何况,那风吹出来还是热的。”
小雅平时很喜欢呆在寝室,可那几天在寝室跟本就呆不下去,基本上都是在自习室或者图书馆里,一直呆到寝室要关门了才回去。早上也是如此,寝室楼下的大门一开就躲到教室去了。“那段时间教室里人满为患,有时候实在没有位置了,我们就躲到学校边上的KFC去,买包薯条,叫杯可乐,就呆一整天,呆到后来跟里面的服务员都认识了,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又来凉快呀?”
宿舍里是根本没办法睡觉,席子擦了一遍又一遍都还是热的。床上太热了,就把席子铺在地上睡。但地上同样很热,只有在地上浇点水躺上去,才觉得有些凉意,后来干脆就拧了湿毛巾盖在身上。
“本来那个暑假我想在杭州找个单位实习的,但是考完试就逃回家去了,就因为太热了。杭州的一个同学说,她家虽然有空调,但却无用武之地,因为电压很低,空调根本打不起来,她整天就躺在地板上吹着电风扇,学着家里的那条狗,吐着舌头散热。”
那年8月,杭州市人防办首次大量开放了防空洞,供市民避暑。
想省电费
还真难
小胡刚毕业来杭州工作,在朝晖一带找房子租。“刚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能省的地方就省了,房间里装不装空调都无所谓,夏天熬一熬就过去了。”小胡刚开始蛮精打细算。
可好景不长,小胡还是熬不住了。“单位有空调,白天我就想方设法待在单位,可到了晚上必须回家啊,整个房间跟蒸笼似的,买了两个电风扇使劲吹根本没有用,我还在房间浇了不少水呢。本来想去哪里买点冰块,可人家不肯只卖一两块的。”夏天才开始没半个月,小胡还是去买了个空调。
“刚买来的时候,我告诫自己,只有当温度在38度以上的时候才能开。”小胡用这个办法来控制自己省钱。刚开始的前两三天,小胡还算坚持在实行,但后来基本上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空调,平时才50元不到点的电费,一下子串到了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