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过川藏线之后,我们在拉萨休整了两天。10月8日,又开始奔向下一目标——尼泊尔。
尼泊尔给人的最初印象,脏、乱、差。
但当你听了以下数据后,也许会换个角度来欣赏它——
这个国家,人均收入在全世界排倒数几位,但国民幸福指数排世界第一。
所以,知足,即幸福。
签证时“谁要米饭”?
一直以为,要到尼泊尔旅游的话,在拉萨办签证最方便。可是,当我们这个赶路团10月6日一路狂奔进拉萨后,终于明白人家尼泊尔干部也要双休的。
周一早上,尼泊尔领事馆还没开门,大家就去排队了。跟美国大使馆门口的动静完全不同,这里有着简朴的喧闹。门外排队的人不多,大多是想去旅游的,都是运动打扮,所以签证申请表一发下来,出现了各种运动造型的填表姿势:半趴在一边布告栏上、半蹲在马路牙子上……
签证队伍中还不断传出“谁要米饭”的吆喝声,响应者众。当然,人家尼泊尔友人没打算一份签证附送一顿饭,这是因为胶水不过关,没法粘住照片,所以有人不知从哪家饭馆要来了米饭。
从这最原始的粘贴方法开始,我们开始了奔向尼泊尔的简朴体验。
10日,历经四小时几乎震断牙、吓破胆的险路,我们终于到了中尼交界处的友谊桥,跨进了尼泊尔的铁门。
门里,一堆身穿迷彩服的持枪士兵,让人有点发毛,让我们想起曾经的尼泊尔宫廷血案,想起前几天听到的消息——加德满都有炸弹响了(不过,当我们几天后原路返回时,完全没了这种紧张感。因为,市井中只有平和,甚至连小偷小摸的都看不到) 。
到处都是人,到处好心态
我们租了一辆越野车前往加德满都,又是四个小时,不断地看到正规军或游击队拉着最原始的路障,检查过路车辆。还好,尼泊尔人对中国人都很友好。
从一入境开始,就能感到尼泊尔的拥挤,到处都是人,让你怀疑这样一个小国,在以怎样的速度繁衍着国民。
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首都。进加德满都市区,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不是因为人家城市大,完全是因为我们被纠缠在下班的车流中,几乎动弹不得。杂乱的喇叭声刺着你的耳朵,各种公交车塞满了人,看得我们这些杭州人几乎崩溃。但是,人家尼泊尔人一律气定神闲,大声放着印度味的音乐。堵?慢慢等呗。
而后的几天,在加德满都大大小小的广场,又看到无数人,懒懒散散随便坐着,晒着太阳,看不到匆忙,看不到焦躁,看到最多的是单纯的笑容。
他们真的很单纯,几百年的老皇宫古朴、精致得让人感动,可人们仍然安于破破的房子、破破的城市。就连天空不断划过的风筝也是破破的,一概是没尾巴的“瓦片儿”。同行的朋友感慨:我们多少年前就知道“瓦片儿”粘个尾巴就能平衡了,可尼泊尔人都想不到这点,而且,我们早就不放“瓦片儿”了。
没关系,一切“不开窍”并不妨碍尼泊尔人快乐。
加都司机的速度吓死人
我们曾想把车开进加德满都,可到了人家地盘后,我队司机们暗自庆幸没有自找麻烦。
有必要介绍一下加德满都的路况。好歹也是一国之都,可让我们直咋舌,有人感慨了不止一次:为什么不肯好好修条柏油路呢?他们的国王就这么看得下去吗?
加德满都满大街找不出几辆好车,大多出租车比我们当年淘汰的破夏利还不如。可是,车况不好,绝不等于车技不行。这个城市的很多路,窄得像中国的胡同,坑坑洼洼,还挤满了人,但出租司机们似乎从不知道减速,都把自己当成了摩托车手,在人堆里一路横冲直撞,居然一路畅通,看得我们大惊失色。
城里这样,城外更是高速。从中尼边境一路到加德满都,很多大客、中巴的车顶爬满了人,车又开得巨快,倒也没见人被甩下来。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交通乱糟糟的国家里,我们居然没看见一起交通事故,连杭州街头常见的擦擦碰碰都没瞧见。
在珠峰身边飞行
在加德满都,游客可以乘小飞机拜访珠峰。能近距离看一眼,这诱惑实在无法抵挡。讨价还价之后,大家咬咬牙,以人均115美金的票价成行。
现在去尼泊尔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这架飞机驮了近20人,除了一个穿莎丽的当地女孩,其他乘客都是中国人,几乎让人错觉还在本国地盘上旅游。
飞机在喜马拉雅山的南侧飞着,蓝天、白云、连绵的雪峰……当珠峰现身时,机舱里骚动起来。
“山那边就是祖国啊!”
冷不丁,后排一个上海女孩来了这么一句。其实,我们都挺爱国的,可她的境界让我们有点汗。
说实话,虽然亲眼见到了珠峰,却没有想象中那种激动。因为,在成片的白云之上,珠峰也只是座不高的山头,白雪覆盖,确实美,但并不震撼人。相比之下,倒是后来回国途中,在尼泊尔乡间,被喜马拉雅山真正搔到了动情之处——下方,开阔的谷地中,稻田、小屋,慵懒地躺在大山怀里;上方,最高处,连绵的雪峰像一道白蕾丝,镶在青山之上。上下几千米的落差,让你看尽不同风情。
加都商业估计从此改变
加德满都的商业街,清一色的连排小店,路很长,足够逛。这可乐坏了永远逛不够的杭州购物狂们。
中国人爱砍价,我们这群杭州人尤其爱砍。到尼泊尔没多久,我们就向酒店的中国老板打听清楚了:这里的有些东西,可以往1/3的价位砍。
虽是这么说,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也是很难完成的。加德满都的店主和中国小老板一样,很会哭穷,总是跟你念叨“没什么利润”。加上印度风格国家的人都有唱唱跳跳的天赋,想象一下,当他们以舞蹈方式对你耸肩撇嘴,又用极纯真的眼神对你说“没什么利润”时,你怎么下得了手?
所以,脸皮薄的我常常败下阵来。面对巴德冈一家银饰店的手链,磨了20分钟之后,老板还是只肯从3500卢比(我们当时的比价是1元人民币换8.64卢比)降到3200时,我居然还乐颠颠付了钱。引来同伴们一脸愕然:这么快就下单了?
愕然,是因为我太不像还价高手带出的人马了。
这个还价高手,常常能将“1/3”标准发挥到极致。此人是队伍中英语水平最高的一位,鉴于大多队友的语言水平,他愣是浓缩推出了两句英语“砍”死对手的策略。
哪两句?
指指你看中的东西,问老板:How much?然后指指计算器。
老板会啪啪啪摁出一串数,你可以摆摆手,摁出你的报价。如此反复。几个来回下来,你该发狠了,要坚定地说出第二句——Last price!再同样坚定地在计算器上摁出最后价格。然后,你就等着对手投降吧。
中国来的杭州人够狠。三四天工夫,我队在帕坦等三四个重要商区扫荡回几十把尼泊尔刀、一大堆银器,砍价之凶,估计当地商人闻所未闻。也许,尼泊尔的商业氛围将历史性改变。也许,他们会参考杭州商家,为了应付“满就送”的影响,一个劲儿调高服装价格……
我的担心是,我们这些外国“砍家”会不会磨光尼泊尔人的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