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其实,我并不喜欢看电影。”
记者:最近,你们做的这份“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影星形象调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演艺界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我们也先从这份调查报告开始谈起吧。
张结海:好的。你也知道了,这份调查报告,是我们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做的,现在发布的,只是第一部分,就是“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著名男影星”调查,最帅和最丑的排行,都是这个部分里的内容,包括后面的对刘德华的发型研究等。这个月20号左右,我们将要发表第二部分的调查报告,这就是“西方女人和中国男人的性关系调查”。然后,还有第三部分的内容,西方女人眼中的普通中国男人形象调查。三个部分的调查报告全部发表,估计要到年后。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男影星作为这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呢?
张结海:现在说起外国人的形象,高中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美国有牛仔……给我们的印象,跟国外的电视电影分不开。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外国人,外国人自然也会通过电影来了解中国人。事实上,中国女影星走向世界要比中国男影星成功很多,比如章子怡,比如巩俐。而至今,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男人的印象还很单一——会武功。正因为大家不了解,所以我们决定从中国男影星入手开始这次调查。
记者:除了得出了最丑和最帅的排名之外,还有什么意外之喜吗?
张结海:应该说的确有不少意外的收获。你看,我们都在说电影要走向世界,但是在走向国际影坛这条道路上,我们发现,内地的男影星是处于弱势的。因为在我们的报告里,还有一项是对男影星知名度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内地几个著名影星,比如陈道明、姜文,知名度几乎是零。排在前面的,是李连杰、成龙等。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接下来,年轻一代的内地男演员要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份报告在发表之前,我曾经给很多圈内的朋友们看,导演啊、演员啊,他们都很赞同我们的调查和结果。
记者:听你这样说,似乎你对中国电影很有研究?是因为你本身爱看电影?
张结海:其实我不喜欢看电影,看得也不多。有时候一些大片子,有朋友强烈推荐给我,我有空就看看。就像我也曾经说过“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一百倍”,这么说,是从章子怡让国际了解国人的角度来说的,其实我本人也并不喜欢章子怡。我记得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还没有上映之前,有一则消息,说这是一部讲述“‘文革’时期农村”题材的电影。我当时就写了篇评论,说这部电影不可能叫座,也不能获奖。事实也正是这样。我觉得姜文还没有从“阳光”情结和“鬼子”情结中走出来。他不知道,以前可以凭借这个在国际上获奖,不是因为他的电影真的到达了国际标准,而是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现在中国开放了,外国人已经慢慢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文革”、农村这些旧的东西,是不足以再帮他获奖了。这也是一个问题,一个跟世界接轨的问题。
“我们挑选的调查对象,全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女人。”
记者:为什么要请西方女人来评价中国男影星呢?这份报告出来之后,网上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其实有一点呼声很高,那就是说“中国的男人帅不帅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评价,犯不上请外国女人来评价”。你肯定也听到这种质疑了吧 ?
张结海:去年,我们决定做这个课题、决定用这样的调查手段,是有一个考虑的。我个人有个判断,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走向世界是一个趋势。走向世界,就要按照世界的标准去发展。而至少在目前,西方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标准。我想这个说法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反对吧?这样的话,我们走向世界,就要用西方人听得懂的方式来讲中国的故事。中国男影星要走向世界,要被世界的观众所接受,就要了解他们的审美观。
(下转B06版) 记者: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些接受调查的西方女人的审美观,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世界的眼光?
张结海:你问这个问题,我就有必要向你解释下我们对于接受调查的外国女人们做一个介绍。我们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选择了在上海的108位西方女人,她们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比如欧洲的西欧、南欧、北欧,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记者:老外们都很配合你的调查吗?
张结海:我告诉你一个数据吧,我们在超市、咖啡店请老外做问卷的时候,近一半是遭到拒绝的。还有一部分是访谈的形式做的,就更加了。为了做访谈,我们还要请人家吃饭。有一次,一个老外说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但是她只有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空。我们说好,我们请你吃饭。结果,人家说,餐厅,我只喜欢某某酒店顶楼那家意大利餐厅。我们也只能请人家去吃。那是一家五星级酒店里的意大利餐厅呢。至于那些一开始说愿意答应采访,结果到时间了人影也没有的,就更不用说了。
“说别人‘崇洋媚外’的人,自己是自卑的。因为自卑,才要装得自傲。”
记者:刚刚看到这份报告的时候,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又是张结海”。很多人似乎觉得你的调查报告跟你社科院教授的身份有点不相符。
张结海:前面我已经说了,我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是有个判断的。而走向世界,了解西方标准,是必须要走的路。有人说我这样是“崇洋媚外”。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动不动就能听见有人评价别人说‘崇洋媚外’呢?我理解。这是因为不少人还是很自卑。自卑的人,总是特别敏感,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自卑,就要把自己装扮得很自傲的样子。其实,我们看上去越是自傲的人,往往就越是自卑的。那么,怎么破除这种自卑呢?那就是把这种自卑暴露给别人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人的自卑,大家都知道你自卑了,你也就不用再自卑了。
记者:你怎么得出一些国人自卑的论断呢?
张结海:我给你举个例子吧。那是有一次我在英国参加一个派对,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我听他们在讨论中国女孩子的问题。我就想做个小调查,问了他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问:“你愿不愿意追外国女孩子?”几乎每一个回答问题的留学生都说“不愿意”。第二个问题,我问:“你觉得你身边的朋友想不想把外国女孩子追到手?”结果,几乎所有回答问题的人都说“肯定想”。这说明什么?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第三方探测”。说自己的时候,都说不愿意,结果却同时认为身边的每一个其他人都想,这就表明其实他自己想。为什么想却不敢说?因为他不好意思,说到底,还是自卑,怕丢人。
“流氓外教的事情出来的时候,我认为是一个机会,一个教育大家的机会。”
记者:你第一次站在大家面前,好像是在去年,有一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流氓外教事件。你还有印象吧?
张结海:当然。那是去年9月份的样子。因为我已经开始了“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调查”,所以我一个同事帮我在凤凰网开了个博客。那时候我对网络还不大熟悉,人家博客给我开好之后,我连密码都不会改,就一直用办公室的电话做密码。有一天,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既然我在做关于西方女人和中国男人的话题,就应该去关注下这个外教的博客,然后把那个博客地址给我留了链接。我就点进去看了。结果看到那个外教已经写了很多,也有很多网友留言回击了,不过外教好像对这个回击很受用。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给大家上上课。
记者:给大家上课?这怎么说呢?
张结海:现在一些人对老外,总是表现得很尊敬,很谦卑,总认为“人家可是老外”。其实老外怎么了?老外也是普通人。很多老外还是因为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才混到中国来的。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帮号称“年轻精英”被邀请到法国去考察,结果因为人家双休日,把我们忘在火车站了。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我们一帮人就在一个广场上等着。当时我们就笑着说“怎么可能想象我们请一帮老外到中国却把人家忘在车站呢?我们肯定早就帮他们安排好餐馆、宾馆了”。这就是区别。所以流氓外教的事情出现了之后,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我要告诉大家,外国人里面,也有流氓,也有垃圾。
对自己:一个有点自恋的教授
他说:“我本人比照片上还要帅”
打通张结海的电话之前,心里没谱。博士,社科院,章子怡、西方女人和中国男人——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总让人觉得有点灰色幽默的味道。
做好了冷场的准备之后拨通了电话。背景有点吵,他在办公室,手机信号不好,他打过来,让我拨座机。
从他的照片谈起——他传来的调查报告里有他的个人介绍和照片。照片里,这位40岁的博士穿一身笔挺的西装,pose很多。
我说:“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而且不像我脑海里的博士形象。”
他笑,说:“那你觉得博士应该是个什么形象?”
我说:“最起码戴副眼镜,不苟言笑,特深沉那种。”
他再笑:“很多人这么说。其实,我比照片里看上去更帅。我现在准备冒充80后了,因为很多人都说我看上去还挺年轻的。你想,现在80后有作家,有企业家了,再加上我这个80后学者,全了。”
对儿子:一个非常慈爱的爸爸
他说:“我的儿子给了我很多灵感。”
张结海的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4年级。40多分钟的电话采访,我觉得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听他讲儿子的事情。实在很逗,所以常常忍不住大笑,张结海会很绅士地停下来等我笑完,然后继续。
儿子才3岁的时候,他就拿儿子做起了实验。“我记得什么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姜文的女儿3岁的时候,姜文跟他女儿开了个玩笑,某天回家的路上,故意装作迷路了,表现得很着急。没想到他3岁的女儿竟然跑过来安慰姜文‘爸爸,别着急’。当时我儿子刚好也3岁,我就特别想拿我儿子试试,看看他碰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样。”
于是,有一天逛街回家的路上,临到小区门口,张结海告诉儿子自己迷路了。
“结果我儿子一点没反应。我就启发他,说‘爸爸迷路了,怎么办呢?你看我们要不要去问问前面的老奶奶?’然后我就往前走,装作要问人的样子。结果走了几步,我儿子没有跟上来。我当时有点失望,心里想,哎,看来我儿子是没有姜文的女儿聪明。于是准备放弃了。结果一回头,我儿子竟然自己打了辆出租车坐了进去,一上车,还自己跟司机说住在哪条路哪个小区。”
听得出,张结海的语气里满满的自豪和开心。“当时我就想起了女性和男性在碰到问题的时候的反应,有一项研究说,这样的情况下,女性会倾向于情感诉求,比如安慰对方等,而男性则倾向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的男性和女性的话题,但是我从我儿子和姜文女儿身上就发现,这其实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反映出来的不同。”
对杭州:一个诚实的学生
他说:“迄今为止,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代替杭州在我心中的地位。”
快要结束采访的时候,才知道,张结海原来还是杭大心理系毕业的。
于是顺口问了句:“你当时成绩应该很好吧?”
结果他大笑。然后很认真地回答:“大学时候,我在班里排名15名。”
“那很好嘛!”
“听名次是还不错啊。不过你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整个班也就19个人。”然后又是一阵奸计得逞似的大笑。
既然是杭州的毕业生,就很想听听看他对杭州的印象,如果要做个调查,他会给杭州打几分呢?
张结海不大愿意多做评论:“做调查,一定要有数据有根据。我对杭州的评价,会带着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我在杭州度过了四年非常美好的黄金时间。迄今为止,国内外我也走过了数不清的城市,但是,我没有找到哪一座城市,可以代替杭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