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投入10万元,到了2007年底,收益不到40元——在去年这样大牛市的投资背景下,这10万元的投资无疑是失败的。
这,并不是哪一位投资者的实战;这,是某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状况。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状况,不是前无古人的,“也不会后无来者”。
于是,又一个大大的问号,摆在了一直以稳健见长的银行理财产品面前。
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惊曝零收益
这次把银行理财产品推向风口浪尖的,是某银行2006年底发售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按照合同约定,投资该款理财产品10万元一年(不能提前赎回),预期年收益1~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该产品与4只港股挂钩,分别是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一年间的涨幅表现,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
该产品已于日前到期,收益情况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惊诧:挂钩的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招商银行涨幅为96.25%,涨幅最低的中银香港则为-2.62%,由此按照公式计算,该款产品最终收益为零。考虑到利息税调减,客户最终年收益率0.0396%
“10万元投给银行一年,到头来只赚不到40元,”一位投资者显得有些忿忿不平,“想想这一年CPI的涨幅,这其实就是负收益的产品。”
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像在赌博?
对于上述理财产品,投资者现在已经有颇多争议。而有业内人士根据该产品合同提供的收益计算公式分析,倘若要该款理财产品出现较高收益,则必须挂钩的股票同时涨跌,而至于最高收益16%,则必须4只股票一年内的涨幅完全相同——在股市上,这样的概率可谓小之又小。对此,该产品的发行银行称:2006年设计该产品时,香港股市处于疲软状况,“谁能预测到2007年市场会如此火爆”?
“尽管作为产品的发行方,银行这么说有推脱责任之嫌,但是,这也的确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无奈之处。”杭州一商业银行理财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来源,他给记者画了张图:“结构性理财产品把资金投资于基础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两个部分。对基础市场的投资,满足于产品的保本部分,通常用于债券市场等固定收益市场;对衍生品市场的投资,则用来实现收益。但是,因为投资衍生品市场的资金只是在固定收益市场获得的收益,资金量一般不大,因此,产品的推出方不得不用这小数量的资金来买高杠杆的股票期权,以期获得高收益。而对于股票期权的表现,只有以往的状况可供借鉴,至于未来走势,没有人会说得清楚。”
事实上,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每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实现,都必须满足一个“触发事件”,而这个“触发事件”,总让人觉得颇有玄机——曾经留意到几款理财产品,“触发事件”甚至是某某股票在投资期限内涨幅不能高过设置上限,还不得低于设置下限。“这还真是一项技术颇高的活儿呀。”当时,就有朋友开玩笑地说。
于是,有投资者纳闷了:买个理财产品,本来是想让自己安心,这样绕来绕去,不就成了赌博了吗?
“这怎么说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产品的推出方来讲,每一款产品的设计,肯定是经过很复杂的精算的。对于触发事件的选择,大多也是根据挂钩市场以往的表现。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就像炒股不也是一样?买了一只股票,什么时候涨?到底会不会涨?也只有看到了,才算真的知道。”
不要用存钱的思路去买理财产品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投资股票、基金,一定要先进行投资者教育。其实,买银行理财产品也要进行投资者教育。”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傅春霞说,“我以前经常在银行的大厅遇到三五成群的大伯大妈,每个人手上捏着一把各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单页,大家在一起讨论哪家银行的收益率高、哪家的低,然后一起去买哪家的产品。大家考虑得很简单:反正是银行的东西,买了肯定能赚钱。其实,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而这,又让人想起基金大热时候的情景。“记得去年年中的样子,我爸爸听说大家买基金都赚钱了,于是自己也毫不犹豫取了钱去买基金。结果,大跌的时候全部被套了。他还很想不通:大家不是都说赚钱的吗,怎么我就亏了呢?”一次吃饭,听朋友聊他爸爸的投资经,让人啼笑皆非——事实上,这就是不少投资者的缩影。
“客观地说,”一位资深投资人士笑着说,“没有任何投资是可以毫无疑问轻松赚钱的。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吧,一向以来,大家都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比较稳健,但是100个银行理财产品里面,哪怕有90个是赚了,还有10个,也是未知之数。”
“现在,投资者对投资收益预期越来越高,”招商银行杭州分行阮肖林对记者说,“因为现在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加上近几年市场状况也比较好,对收益的要求高,也无可厚非。不过,这样一来,对投资者的要求其实也相应提高了。购买任何一款理财产品,投资者必须要对其中的收益情况是怎样实现的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考察投资机构的投资实力和以往业绩。虽然不能说这样做了就一定能保证什么,但是这样悉心挑选投资产品的话,投资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就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