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月的主题是:回忆。缘由还是编辑部谈版时的一个“八卦”:“知道吗?杭州又要开一家新酒吧了,‘倒腾’它的是15年前那些留着长发、穿喇叭裤、到处扒带的音乐潮人们……”
这突然就勾起了我们的回忆:不就是活跃在那个烫着一头爆炸头跳霹雳舞、在西湖边拿着红棉吉他唱《乡间小路》的年代吗?
于是,我们找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人。
才发现:岁月流转,生活却日新月异。
20年前的杭州,那真是一个白衣胜雪纯真无邪的年代。当邓丽君的小曲软绵绵地撩拨着我们的心灵,当崔健用“一无所有”的歌声唱出生命的困惑和呐喊时,我们的娱乐生活正在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改变,一扇大门在那刻轻轻地被打开。
潮流场所之咖啡馆:
文艺青年的前卫体验→
商务洽谈的寻常去处
当杭州文艺青年王韶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山北路的一条小巷中开出杭州历史上第一家咖啡馆——凡人咖啡馆时,他何曾料到今天的咖啡馆在杭州会如此铺天盖地。咖啡馆和咖啡,在当时让一些文艺青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撼动。苦涩的咖啡和混合的鸡尾酒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出没于咖啡馆的多是美院老师、留学生、记者等等。
在凡人咖啡馆,你可以行文弄舞呼吸到文艺气息,之后陆续出现的“捷讯”、“雀巢”、“东珠苑”及南山路上的“梦西餐社”、“月朦胧”等则刮起了杭州第一股咖啡馆旋风。火车座的包厢设计、暧昧的灯光和音乐,卖的则是速溶咖啡。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装修是如此简陋甚至粗糙,但在那个年代却让很多年轻男女有了谈情说爱的最佳幽会去处。
由于形式过于简单和消费价格偏高,渐渐地,咖啡馆在杭州走至一个低谷期并纷纷关门歇业,而香格里拉饭店的“怡口乐”在之后则将咖啡、小食和冰品融合一处,香蕉船、高脚凳等饮品让人们感受西式美食文化的入侵。在当时,“怡口乐”红火的地位可以和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提并论,只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一处桑拿会所和很多人心中一段久远的美好记忆。
再后来,杭州人盛石在西湖边用全新手法重新包装咖啡文化,开出“蓝山咖啡”。咖啡馆里开始有了乐手奏乐、电脑上网、机器现磨咖啡及定期的沙龙活动,咖啡馆被赋予了商务洽谈和休闲等新的文化元素。于是乎又有数百家咖啡馆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台湾的“上岛”和“两岸”则将商务功能开发到一种新的高度。
潮流场所之酒吧:
喝茶听歌的音乐茶座→
个性频出的演艺吧
最早的杭州演艺酒吧叫音乐茶座,从广东那边移植过来的,那时卖的只是茶水和点心,一众人在台上放声高歌,唱得最多的是《阿里巴巴》、《佐罗》、《成吉思汗》等热门歌曲。那时全是以轻音乐乐团的形式来表演节目,歌手多少有些流浪歌手的影子,唱的歌曲全是翻唱的口水作品,歌手一天拿几十块钱到处赶场子走穴。艺人孔琳的父亲孔祥石老师还为此成立了孔风春轻音乐团,这是杭州演艺酒吧的雏形。
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大厦百乐宫在杭州首度引进了香港夜总会模式的酒吧形态,有更多的演艺内容和全国性的表演人才,像主持人戴军就在那里驻唱过。在那里第一次出现顾客送花篮给歌手的互动娱乐方式,酒吧也开始向高消费的方向演变。之后相继出现的“情人岛”、万达娱乐城、新天龙俱乐部、“喜而登”、“不夜城”、“新世界”等将这种夜总会式酒吧风潮推向高峰,而酒吧歌手们也在那时一跃成为万元户,并培养了周迅、马东东、胡东、应豪等杭州本土知名酒吧歌手。周迅的几段爱情故事都是她在做酒吧歌手时开始上演的。
之后出现的金萨克酒吧则开始第一个走个性化的音乐路线。因为在那里搞了场法国洛里昂爵士音乐见面会,史崇义、张加力和酒吧老板为此共同成立了杭州爵士音乐协会,这是酒吧文化的一次细分和提升。在那之后相继出现的“西街”、“旅行者”、“黄楼”、“黑根”、“德纳”、“卡卡”全是在走这样偏高端路线和小众的纯音乐演艺路线。
眼下的“金萨克”已经彻底淡出了这个行业,但当时它的出现是杭州酒吧向文化接壤的一次分水岭。接下去开业的天堂人间演艺吧则将舞蹈、时装、脱口秀及主题性的歌曲内容衍生出新的演艺路线,而在杭州享有知名度的“金海岸”则将杭州最早出现的音乐茶座形式整合到新的高度,而“U2”、“火之鸟”等酒吧则将乡村民谣和摇滚坚持到底。杭州的演艺酒吧一直在不断地改变、模仿和复古中来回进行,只是再也回不到往昔大投入、大布景的豪华奢侈的经营时代了。
潮流场所之卡拉OK:
凭关系订座叫号子唱歌→
吃饭喝茶泡一整天
卡拉OK,这种由日本人发明并传至中国的娱乐方式,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交友和表达快乐的一种途径,但15年前它只是某些富贵人家消遣的去处。当时最早出现在杭州的是北山路上的台湾人开的流霞KTV和在学士路上的君亦乐KTV。当时这两家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要凭关系才能提前订到座位,唱歌全是在大厅中凭号子轮流进行,一次消费几乎要占去半个月的工资,但即使这样人们还是流连忘返。
而“君亦乐”的开张和周边的樱香酒家、华侨饭店等酒吧还直接带动了龙翔桥大排档的热闹红火。金碧辉煌老板王伟东就在旁边的友谊商店3楼西湖夜总会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龙翔桥这一带一到晚上人流如织歌舞升平,“到龙翔桥听歌唱歌吃夜宵去”是当时杭州人最生动的娱乐宣传口号。流霞KTV也和周边众多劳保舞厅“西子”、“宝石会堂”等圈成另一处娱乐热点。直到今天,一些老杭州人还对这两家KTV念念不忘。
由于场地偏小和形式内容单一,这两家店在度过几年辉煌期后悄然关门谢客。杭州人盛石开蓝山咖啡前在新华电影院楼上开了雨厅KTV,很多爱好唱歌的年轻人挤在一个大厅里比拼歌艺并现场由机器量分评判。
之后开张的“黄龙小庄”、“深蓝”、“音桥”、“点歌台”全是走小厅唱歌的经营路线,直到“酷比龙”、银乐迪KTV以量贩式面貌出现时,杭州的KTV又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和新格局的诞生。而“钱柜”和“好乐迪”则加剧了杭州KTV市场的竞争和扩张,人们已开始习惯在KTV泡上一整天,吃饭喝茶欢歌笑语。现在的KTV越来越向高科技、高投入、超大面积的方向铺张,但唱歌的单纯快乐、质朴童真却在流水线式的工业操作K歌模式中一点点消失殆尽。
15年的杭州娱乐生活从无到有,从有到变得花样繁多,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多少回忆在眼前掠过。我也从最初的听歌者变成了音乐的传播者,从张国荣、谭咏麟的龙争虎斗到张学友、刘德华等的四大天王争霸,乃至今日“超女”、“好男儿”选秀的争夺眼球,从许美静、许茹云的柔美歌声到今日网络歌曲和草根歌手的盛行……15年音乐的兴衰,15年娱乐方式的变迁,岁月流转,生活却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