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6版:城中事
3  4  
PDF 版
· 骗子VS心理专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7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骗子VS心理专家
文/本报记者 金梁 通讯员 施水泉
  骗子,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就拿最近来说,身边有好些人被骗,当然有被骗成功的,损失惨重;也有差点被骗的,最后关头识破对方。其中电话冒充朋友、固定座机欠费、手机发银行账号等骗术,这段时间碰到最多,有些骗术很高明,有些骗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可不管哪一种,都有人上当了。

  于是,我们身穿“盔甲”四处防御,可骗子似乎无孔不入,只要有一条小小的缝隙,他们就会乘虚而入。

  前不久,在一辆公交车上,有人用100元“欧元”换100元人民币,结果有差不多一车子20多号人上当。真的不明白,如此低劣的骗术,为何还有人屡屡中招?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移魂”之术,可以让对方完全听命于自己?

  骗术,难道真的是一个迷?记者联系了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

  

  电话里来了远方朋友

  一天,张先生(化名)正巧和一个老同学聊天,这时打来一个电话:“喂,听得出我的声音吗?好久没见了,最近怎么样啊?……”对方非常热情。

  张先生有点纳闷,这人似乎很熟悉自己的样子,可就是听不出来到底是谁?本来想挂电话的,可一想万一是熟人,那就不太好了,只好跟对方继续聊下去。“你是广州的阿强?”张先生心里不是很有把握,但感觉像是以前的一位老同学。

  “是啊是啊,被你听出来了……”电话那边说,“我现在在上海,明后天有空就来杭州看看你。”

  老同学相聚,这本来就是件好事,张先生有点开心,于是又跟电话那边多聊了几句:“咱们另一个同学A,正在跟我聊天呢,咱们可等着你明天一起聚会哦。”

  “好的,明天肯定到。对了,这个电话是我的新号码,以前的已经不用了,删掉好了。”电话那头的“同学”说道。

  (当时张先生正与老同学在一起,潜意识中第一想到的就是会不会是另外一个同学,所以喊了阿强的名字。人与人之间,内心都有一种防备,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提出想要钱的时候,你的心理就会出现一种警戒,内心会告诉自己,要拒绝对方。因此这类骗术,高明的骗子往往不会先谈到钱,而是跟你拉关系。

  不论电话里说些什么,骗子有个特点,就是一直在给你心理暗示,例如说好久不见、声音熟悉等,让你自己去悟。骗子不会提供任何真实、有用的信息,因为一旦说多了,就会露出马脚。他会根据你的言语来接茬,例如谈到A,对方就可能说:“我也好久没见A了,他好不好啊”,显得很很热情的样子。有些骗子,从某种途径,会知道你的一些真实信息,比如干什么的,人在哪里,家里有些谁。面对这类骗子,就更难对付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心理:这个人连这些都知道,肯定认识,就更容易信任对方。

  假如遇到这类陌生人的电话,又一直玩着猜人的游戏,一定要掌握主动权。“我也曾接过这类电话,分辨不出来,电话那边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朋友。后来我就问,你老婆在哪里啊,忙不忙啊?对方肯定胡乱回答一句,比如在家,工作很忙之类的。对方一下子说不上来,就把电话挂了。”赵国秋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第二天,“阿强”又来电话了,跟张先生聊了几句,说先要在上海忙一会,然后在晚上前到杭州,约好时间吃饭。

  “那个A还在吗?记得把他留下,到时候一起吃饭啊。”“阿强”在电话那头特别强调这点。于是,张先生安排好了晚上的饭局和活动。

  (人内心的警戒线,是一直存在的,只有当你完全信任对方时候,警戒才会消除。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如果对方是骗子,那怎么敢一直打电话过来,难道他们不怕露马脚吗?反之,一直打电话的人,是骗子的可能就越小。骗子其实也在研究这种心理,比如拿金元宝骗钱的,就会告诉你,这个事情不能随便告诉别人,不然就没发财机会了。

  每个人都很聪明,内心都有猜忌,然后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去破译这种疑问。骗子正是掌握了受骗者的一些心理,才敢如此得心应手地继续打电话过来。

  张先生遇到的是个聪明的骗子,连第一次电话里提到的A的名字,都记下了,一般人很难从这个局内一下子醒过来。)

  

  第三个电话又来了,这次对方有点急:“老同学啊,我在上海出了点事情,能不能帮我找点关系啊?”“阿强”在电话那头很着急的样子。听他描述,好像在上海叫小姐,不小心被警方抓了。

  张先生想,虽说是老同学,毕竟已经有10多年没见了,怎么会将这种尴尬的事情告诉他呢?况且要帮忙可以就近找上海同学。

  虽然有点怀疑,张先生还是想帮“阿强”一把。

  “那你今天还来不来杭州啊?”

  “肯定来的,放心吧,我处理好整个事情就过来。”

  (骗子的步骤很周密,或者说故事讲得很完整,电话里看似很急,但并不急着把最终目的暴露出来。他一直在编故事,让对方相信他是真的朋友。当一个人完全相信对方的时候,才会把心底最后的一根弦放松。

  任何人遇到这个事情,都会想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朋友啊?但通过这么几次电话下来,即使有所怀疑,到现在也差不多可以没了。因为对方很“真诚”,连不能告诉别人的秘密都说了。)

  

  过了些时间,“阿强”又来消息了:“老同学,我自己通过朋友找到关系了,麻烦你了。可有个事情还求你帮忙,那边说需要5000块钱才能摆平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先借我一下?我的账号是……”

  张先生一听就开始觉得不对劲,再加上之前的怀疑,越发觉得这个事情有点可疑,于是连忙找其他同学打听“阿强”原来的电话号码。一拨电话通了,阿强说自己在广州,没去上海。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而另一边,上海的“阿强”还在一直短信催老张去打钱。

  (不管前奏是多么动听,骗子最终还是会提出附加条件。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骗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骗子正好看中了这点。比如针对贪心,出个天上掉馅饼的陷阱;比如针对重感情的人,那么来招朋友危难救急;比如针对关注家人的人,来个病危电话等。

  面对多年未见、突然造访的朋友,其实很简单,只要通过第三方确认的方式就可以了。这么多同学,总有几个是保持联络的,打个电话问一下真实情况,核对一下手机号码,就能完全避免被骗。老张的做法很老道,但应该在第一时间,就进行第三方确认,免得让骗子有机可乘。)

  

  【声音】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

  骗子往往分两种,第一种是给你好处,利用人内心侥幸的心理。很多人说,老实人才会中招,其实不然,真正的老实人反而不会上骗子的当。上当的人都有一种假设心理:假如能碰上天下掉馅饼,假如能中头彩,假如能发财……越有侥幸心理,就越容易上钩。

  第二种是利用人际交往来行骗,根据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骗人的目的。冒充朋友、领导、亲人,先给你心理暗示,然后让你自己去悟,根据你的言语来接茬。骗子虽然没学过心理学,但他们同样掌握着每个受骗者的心理,对方心里的任何一丝想法,他们都不会放过。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城中事 B0006 骗子VS心理专家 文/本报记者 金梁 通讯员 施水泉 2008-7-11 城市假日b00062008-07-1100011;城市假日b00062008-07-1100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