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城市之间
3  4  
PDF 版
· 一个杭州女人的
中山路行摄笔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8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传说和歌曲已经成缄默的时候,
建筑还在说话

一个杭州女人的
中山路行摄笔记

文/摄 车车
  在中国,旅行总是要不断地和时间赛跑,但终究赶不过建设的步伐。唯有尽自己的全力去捕捉每一次机会,用心地去感受和体味每一次行走,才不会留给自己任何一点遗憾。车车,一个平凡的杭州人却带着对老杭州的深厚情感,她带上相机,踏上了寻访中山路的足迹,她查阅了厚重的历史资料,花费大量精力,写下了此番动人的行摄笔记。

  走过无数遍的中山路,可从没有一次是完整的延续的,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着留意着中山路那些充满丰厚韵味的老建筑。可能这条路太日常了,太生活了,加上不足10米的街道车水马龙,参差不齐的房子、杂乱无章的店铺、纵横交错的电线和零星散落的广告牌,这种“小马路”的特征掩盖了它的精华所在,让人们觉得只是走在一条毫不起眼的街道上而已。但摒去街市的喧嚣和嘈杂,拭去漂浮在生活表层的各种尘埃,留存的是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岁月和时代不断变革的过程,而最好的物证就是中山路的建筑。

  历经沧桑之变的杭州中山路,南至万松岭路口,北抵环城北路,全长不过5378米(不包括清河坊二期保护范围),但是在这条横贯杭州的中山路上随处都可以找到杭州的根和魂。如果我们沿着杭州的中山路由南向北走,南宋皇城御街的遗址、明代钟古楼的气韵、清代的著名商号、民国时期的市井风情、上个世纪建国初期的岁月留痕、直至当代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气息等,一条杭城历史的文脉就一一清晰地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南宋御街

  虽然现在只能怀想”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的南宋繁华景象,但至少当我们漫步中山路,踏上这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时,应该可以怀着一种肃穆的心情把脚步放慢一点。

  

  细细密密的毛毛雨将中山路渲染得雾气朦胧,路边的石板台阶因着这雨水而泛着青紫色,行道树梧桐也因着这雨水的灌溉而努力地抽着新芽、展着新叶,脚踏的中山路——南宋御街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2004年春,在配合万松岭隧道东接线(严官巷段)道路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南宋御街被发现。 2007年,南宋御街考古发掘工程发现,在脚下2米多的深度里,一共叠埋着五个时期的四层道路——不仅有赫赫有名的南宋御街,还有来自元、明、清以及民国的大道和小巷。

  南宋御街的发现,勾起了我们对那段尘封了800多年的作为南宋都城的辉煌历史的怀想!

  据史料记载,南宋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乘舆所经之路”。由于南宋皇城位于整个临安城的最南端,景灵宫则位于临安城的西北部,因此南宋御街是由南及北,并向西北方向延伸。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并住一晚,后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

  当时的御街对百姓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它两旁集中了数万家商铺,临安城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十里”御街可分三段: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朝廷中枢机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因此,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据《梦粱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这里有都城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闲。

  南宋御街是延续了两宋历史的皇家甬道,也是延续杭州古城底蕴的历史命脉。

  虽然我们现在只能透过“南宋太庙遗址公园”、鼓楼、南宋遗址陈列馆和杭州历史博物馆,来怀想“一代繁华如昨日,御街灯火月纷纷”的南宋全盛时期的繁华景象,但至少当我们漫步中山路,踏上这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时,应该可以怀着一种肃穆的心情把脚步放慢一点,历史的印痕就在这里留存!

  

  大井巷——朱养心

  在我停留的这段时间里,只有一对父子前来。父亲问有没有一支药膏,店里的回早就没有了。父亲又问啥时候会有,这支药膏最管用,店里的回可能不生产了。于是,父亲百般无奈地拖着小儿子走了。雨里只传来儿子不停的问话,为什么不生产了?没有听见父亲的回答。

  

  吴山东北麓,有一条小巷与中山路相接,这就是大井巷。它南起中山中路南端鼓楼,北至河坊街,与后市街相对。因巷内有五眼被称为“钱塘第一井”的水井而得名。相传,吴越国名僧德昭看到杭城百姓为咸涩江潮所苦,便让人在吴山脚下凿一大井。此井与山脉相连,清泉汩汩不绝。明洪武七年被称为“吴山第一泉”,1987年被称为“钱塘第一井”。

  由于大井巷也在中山路整治范围内,故小小的巷子里大大的“拆”字随处可见,而有些建筑已被脚手架远远地挡在外面。寻找了许久的大井巷60号保大参号旧址已被围得水泄不通,门面也被封得严严实实,只能瞥见后面一个大院子。可惜已经无法再看到“青砖墙体、石板门洞、镂刻精细的门额”的保大参号,只盼着改建后再一睹芳容,希望该在的都还在,该有的都还有。

  除了旧时杭城销售人参的著名商行保大参号旧址,这里还有杭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商用建筑——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和张小泉剪刀店等,巷内还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老药店:朱养心膏药店。

  明万历年间,杭州朱养心膏药店问世于伍公山下大井巷后。朱氏以膏药外治为其特色,亲手创建了精制膏丹的药室,几近“手到疾愈”的水平。自制眼药,闻名于世。晚清时许多曾受惠“朱养心”的病家出于感激之情,集资在大井巷内重建朱养心药店,后一度迁址。1982年,朱养心药室改建为朱养心药厂。1984年迁回大井巷原址。

  现在,朱养心膏药店旧址和朱养心门市经营部面对面,一新一旧,分列大井巷两边。旧址墙上贴着一块“杭州历史文化建筑”的标志,来来往往的行人却未曾有驻足过。而对门还在经营的朱养心门市经营部也鲜有人来,相较于胡庆余堂的气派和门庭若市,朱养心则显得店面狭小,门面寒碜,设施简单,门口即是一个小小的药材柜台,摆种着几盆兰花,虽然简单但很简洁。店内有位大伯坐在沙发上看着报纸、喝着茶,听着王菲的《流年》,让我甚感惊喜和意外。于是,我也静静地在他家屋檐下躲着雨,静静地听完《流年》。

  在我停留的这段时间里,只有一对父子前来。父亲问有没有一支药膏,店里的回早就没有了。父亲又问啥时候会有,这支药膏最管用,店里的回可能不生产了。于是,父亲百般无奈地拖着小儿子走了。雨里只传来儿子不停的问话,为什么不生产了?没有听见父亲的回答。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城市之间 B0008 一个杭州女人的
中山路行摄笔记
文/摄 车车 2008-8-1 城市假日b00082008-08-0100008;城市假日b00082008-08-01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