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新地理
3  4  
PDF 版
· 中山路记忆
一间房 一条路 7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8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山路记忆
一间房 一条路 70年

文/本报记者 徐秀雰 摄/周超超
  据统计,在中国各城市,一共有100多条路名叫中山路,每一地的这条路都藏着许许多多历史和故事,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杭州的中山路也不例外。

  在很多杭州人的记忆里,中山路就是老杭州风情的代言词,可以类比上海外滩、北京王府井,但在杭州人心里,这种情结更复杂、更强烈。几百年来,中山路一直处在杭州商业文化中轴线上,车水马龙、行人繁多,是杭州人逛街、购物的首选去处。这种繁华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随着沪杭铁路的建成,洋广商货大量进入杭州,中山路俨然成了时尚发布中心:去孔凤春香粉店买鹅蛋粉、生发油,到方裕和南北货店称点南货,到张允升鞋帽庄置顶帽子,去胡庆余堂买点膏丹参药……

  现在的中山路,仍然保留了不少当年的韵味,方裕和、状元馆、高义泰、九芝斋、豫丰祥、邵芝岩、奎元馆这些老店犹在。虽然车水马龙的景象没有改变,但这条宽不足10米的道路显然已经垂垂老矣,不堪承受越来越重的交通负担。不少历史建筑毁损严重,整体商业价值不断走低。许多商铺店家纷纷“转战”去往更新潮、更时尚、更有生命力的延安路、武林路。看着近十几年里中山路走向败落,每个杭州人的心里难免都有“铅华落尽叹沧桑”的粟离之悲。

  2008年2月21日,《杭州中山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亮相,这条曾经辉煌并且饱经沧桑的城市主干道终于要开始重振旗鼓了。在不久的将来,中山路将以更丰富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我们穿梭历史,寻找曾经以及未来的中山路,寻找那些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故事。

  中山中路有一家画框店,一开就开了15年,这家店的老板翁国祥每天除了稳稳当当地经营这家小店外,在马路的斜对面还同时做着彩票的生意。对于他来说,中山路是他这辈子寸步未离的地方。在他的记忆里,如果当年一直保留中山路附近的河道,那么杭州就像是第二个威尼斯。

  四世同堂的这间屋子有着100多年的历史

  中山中路516号,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群落。翁国祥的房子就夹在当中,平海公寓的正对面。除了一台似乎有着近20年历史的但图像依旧清晰的日立电视机,你很难判断这样的一间屋子到底可以放在什么年代。没有半点装修,一只陈旧的大风扇,一把满是岁月痕迹的旧藤椅,只有墙上静静挂着的日历,才能让你判断现在已经是2008年。

  但是如果你对建筑略懂一些,你会发现整个屋子是木质的结构,从那已经布满皱纹的原木大梁以及隐约看得见雕花的窗户上,可以判断,这样一间屋子的年龄,至少已经超过100岁了。

  “这间房子是70年前我爷爷买下的。在20年前,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这间屋子里,我爸爸有四个兄弟,加上各自的妻儿共有15口人,在这间100来平米的屋子里就这样四世同堂了10多年。”据说像翁国祥这样四世同堂的人家在整条中山路上有很多。他说小时候,夏天就睡在露天的河道边,晚饭的时候还互相串门,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50年前,光复路浣纱路都是河道,就像威尼斯水城

  翁国祥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这间老屋的后面,曾经是一条河道,“那个时候水很清,每天吃完晚饭扔几颗米饭下去,就会有很多鲫鱼游上来,顺势将台阶下的门一关,就可以关住游进来的鲫鱼,所以经常可以吃到河道里的鱼。”

  “以前光复路、浣纱路都是河道,那个时候母亲嘱咐我们都是说,小心,看水。”他说,如果当年没有将河道填成路,现在的中山路也许就像威尼斯水城一样,这句话他重复了好多遍,看得出来,这个威尼斯一样的梦境,是他一直向往的。

  他还能一一细数中山中路上曾经开着的小店,“以前这里是木匠店,我们家的店面很大,是玻璃门,用一块块木板挂起来,再旁边是卖酒的,还有帽子店,再就是箍桶店,现在在杭州几乎已经消失了,好像河坊街还形式地保留了一家。”

  

  爸爸小时候蹲在窗口,看一辆辆敞篷车开过

  说起这间屋子,翁国祥觉得爷爷很有眼光,这在当时的杭州绝对是黄金地段。当年爷爷是这一带有名的木匠。“现在的娃哈哈美食城就是从前的岳庙,蒋介石每次来杭州都要去那里烧香。当时中山路是杭州的主干道,有一句话叫:买不到东西就到中山路,说明那个时候的中山路商业气氛多少好。”

  翁国祥的大伯坐在摇晃的藤椅上,回忆起当年颇有些自豪。“以前的国庆节游行都是在这条路上,浙江日报馆、电视台就在众安桥这里,后来被日本宪兵队占领了。那时候我们还小,兄弟几个就趴在窗台上,看街上的敞篷车一辆辆开过,都是元首级的人物往这里走。孙中山也往这条路走过。”只不过曾经的那些热闹与辉煌,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渐渐消失,剩下的是一排排陈旧的小店。

  翁国祥说,一家族的人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肯定不愿意搬走。对于改造,他们已经盼了很多年,唯一的愿望,只是想继续在这里扎根住下去。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新地理 B0007 中山路记忆
一间房 一条路 70年
文/本报记者 徐秀雰 摄/周超超 2008-8-1 城市假日b00072008-08-0100006;城市假日b00072008-08-01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