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天的你行走在运河边,欣赏周围的老建筑,河畔的晚风轻轻地将疲惫吹散;走累了,就租一辆免费单车继续前行;又或者登上“漕船”,在运河之中寻找那一份清净。
是不是很惬意呢?今年十一,杭州的三条水上旅游黄金线路就要正式与大家见面。
究竟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我们这次特别邀请了赵瀛洲老先生,现年69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了,退休后闲来没事就喜欢四处跑跑走走。而这三条新线上的景点,正是伴着他一起长大的历史。
【早在南宋时期,小河地区就是物资集散地,而到了清代中晚期,酒作坊、打铁店、盐铺、碾米店、蜡烛店等各行各业都在小河地区扎下了根。】
线路一:西溪湿地-五常港-余杭塘河-运河
从“城市之肺”的西溪湿地,到“城市之脉”的运河,全长13.2公里,往来这条旅游线路,要途经五常港和余杭塘河两条河道,巴士码头5座,塘河码头4座。
石祥船坞变身陶艺公园
一路波光粼粼,船行至北新桥下,遗留了一片当年用来修缮漕运船舶的厂房,称之石祥船坞。时代变迁,船坞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遗留下来的厂房、船轨却依然见证着当年运河工业的发展历史。
今年十一,这片建筑面积约为3630.55平方米的石祥船坞将以浙窑(运河)陶艺公园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大家眼前:最具江南别院风情的院落中散落的是白墙青瓦建筑,周边是一片石祥公园的绿地,七座单体建筑有机相连,馆内木、水泥、钢“三代”建筑结构相互支撑,似乎在讲述建筑的变迁。据介绍,造好的每个场馆都有各自的功能,陶吧、艺术工作室、休闲餐饮空间、陶艺展示等等。国庆开园期间,陶艺公园将推出一系列互动活动,邀请市民DIY陶瓷生活用器、参观陶艺名家作品展。
每个场馆走了一遍,赵瀛洲触景生情:这些场馆的样子实际上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石祥船坞厂房结构,和他小时候看到的没什么大差别,只是经过了现代元素的加工和改造,比如添加了屋顶的钢结构,在外墙上用落地玻璃映衬。最让他欣慰的是,在演变过程中,原有的一些工业遗迹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桥西历史街区,唤回一代人的记忆
沿着运河往南,在拱宸桥边上岸,一排古旧拱房屋唤起了一丝怀旧情结。
拱宸桥矗立在京杭大运河上几百年,这次,桥西历史保护街区终于要揭开面纱。这块占地面积10公顷的历史街区是清、民国以来的沿运河古镇民居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带,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包括张大仙庙在内的古迹的一一恢复,街区的历史味道越来越浓。
赵瀛洲说,十几岁的时候,妈妈经常搀着他的手来拱宸桥一带烧香拜佛,那里香火很旺,人来人往,他和妈妈每次也都很虔诚。“恢复这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很有必要,唤起我们这些老人美好的记忆。”其实这里原本还有一个典故:明末清初,杭州有个医术高明的赤脚医生,衣衫褴褛,却能将垂危的病人医治好,而且对穷人不收费,杭州人都很喜欢他,叫他张大仙。然而有一天,人们听到一阵老鹰哇哇叫,走过去一看,老鹰下面是个人,已经圆寂,正是张大仙。他圆寂的原因一直查不出来,当地人就在发现他尸体的地方——拱宸桥东建了一个张大仙庙,为的就是纪念这位好医生。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张大仙庙被拆,改成了卫生所。关于张大仙的记忆一度中断,老一辈的人却对他念念不忘,一听说这次桥西历史街区的重建,其中还有张大仙庙的恢复,赵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欢呼雀跃了好一阵。“比我还老的一些人现在还在念叨张大仙呢,重新给他建庙,就可以让美德传播下去”。赵瀛洲看着正在修建的张大仙庙,连连夸好,但他也遗憾,新的庙上没有了两只老鹰。
不过,你可别以为桥西历史街区只是又一个复制的古镇,这一带的老民居有个古老的名字:合院民居,杭州仅存此处。这种民居不像传统民居那样注意门窗柱梁的装饰,而是采用西式连排住宅的简约砖木结构,一般采用江南民居的两坡屋顶构造,沿街是单排屋形式,里弄则是欧洲联排式。部分民居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三合院形式的组合,还带有天井。此外,沿着运河的住家与埠头、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也都能在游览过程中看到。
小河直街,重现那时候的繁华
顺着老房子一直走下去,一边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小河直街。
一看小河民居,你就能感觉出典型的水乡民居风格,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沿小河东南至河港交汇处,有一大排木结构建筑,长约300米,还有狭街窄巷夹于其间,其中沿河居民有一部分仍存有一些或公用或私属的河埠头。
早在南宋时期,小河地区就是物资集散地,而到了清代中晚期,酒作坊、打铁店、盐铺、碾米店、蜡烛店等各行各业都在小河地区扎下了根——据了解,作为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这一阶段的小河直街所留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商铺建筑,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