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2版:大视界
3  4  
PDF 版
· 他不是一般的英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译者眼中的新科诺奖得主
他不是一般的英俊
文/本报记者 金丹丹
  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尽管之前听说过他名字的人很少,但看到他照片后或许会感叹:这也许是最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了吧。

  这个被法国人最多票数推选为“法国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相当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神龙见首不见尾,对中国却是相当有感情,而且有不少多年的好友。

  今年1月28日,也就是整个中国南方被冰雪覆盖的时候,他出现在北京,脚上居然穿着一双凉鞋。

  翻译过勒克莱齐奥主要作品的著名翻译家许钧教授极为推崇这个二十多年的好友,三年前,瑞典皇家文学院邀请许钧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候选人,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勒克莱齐奥的名字。

  “四十多年来,他的创作都是纯文学作品,即使在法国也没有畅销过。”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儿童老人都“通吃”的作家,“他关注失落的文明,弱小的人,对过于物质主义的现代文明的清醒而强烈的批评意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都能得到我们的共鸣。”

  他很特别,冬天西装配凉鞋

  对于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界,勒克莱齐奥(勒克莱齐奥的勒字后面,不需要加·,或者-,虽然法语中空了一格)是个相当熟悉又如雷贯耳的名字。

  “知道他的作品是好东西,几本中文版的出版社也都是很好的出版社。”许钧说。1983年,他第一次介绍勒克莱齐奥的小说给中国读者,《沙漠的女儿》,是勒克莱齐奥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的作品,一部深深打动许钧的小说,女主人公拉拉生长在一个被殖民军征服的部落里,流落到大城市后却只感到寒冷、肮脏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小说最后,她回到了渴望的荒漠,在河边树下生下了孩子。后来,他翻译了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诉讼笔录》,并介绍自己的学生翻译了《乌拉尼亚》、《战争》、《流浪的星星》等。

  许钧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勒克莱齐奥作品,是1977年,那时他在法国留学。“是《诉讼笔录》,和之前在国内读的经典法国名著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很怪诞,不管是语言还是人物,永远难以忘记。主人公在大街上演讲的那一段,我想,这样的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小说让我一直不能释怀,老是去思考。他是要表达怪诞的社会对人造成的伤害。”

  对那些接触过勒克莱齐奥的人来说,他的人和他的作品一样叫人过目难忘。他,很特别。

  今年的1月28日,勒克莱齐奥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袂颁发的2007年度“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他亲自来中国领奖。那天在北京的华侨饭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回忆起那一刻仍相当激动,说他们一干人似乎是从“如雷贯耳”直接过渡到了“三生有幸”。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宣传编辑宋强说:“他穿了一身西服,有点皱,可能是旅途劳顿没来得及打理,人很清瘦,很精神,一双丹凤眼显得很冷静很深邃,仿佛有一种洞穿生命的力量。最让人称奇的是,他脚下居然穿着一双凉鞋!要知道,当时的北京天气还相当冷,我还穿着羽绒服呢!旁边的同事也注意到了,忍不住偷笑。真是有个性!”后来他们还为此议论了一翻。余中先对记者解释,可能他是因为久住热带而习惯穿凉鞋吧,因为他的家在尼斯,在法国就算是最南方了,而他又经常在非洲住。

  上身正装配脚上凉鞋,也算是诺贝尔奖的着装风吧。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大视界 B0012 他不是一般的英俊 文/本报记者 金丹丹 2008-10-17 城市假日b00122008-10-1700011;城市假日b00122008-10-17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