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4版:城中事
3  4  
PDF 版
· 追忆麻雀的悲情年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50年前被全国剿杀,今天变身草根国鸟
追忆麻雀的悲情年代
文/本报记者 金梁 图/文明
  早几年说丹顶鹤是中国国鸟,还没啥人有意见。可今年在天涯论坛民间搞了一个国鸟评选,一只小小的麻雀打败了名声响亮的丹顶鹤和红腹锦鸡,成为国鸟的第一候选。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杭州,鸳鸯一直是杭州市鸟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人们对鸳鸯的美好印象正与杭州爱情之都的定位相符。结果半路又杀出一只麻雀——在不少民间论坛发起的杭州市鸟评选中,鸳鸯落败,麻雀独赢。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战斗,如同一场超女,本以为选出来的肯定是美女(丹顶鹤、鸳鸯等),没想到胜出的是丑女林无敌(麻雀)。麻雀,当年沦落到与苍蝇、老鼠、蚊子为伍,如今居然想戴上国鸟桂冠。

  50年前,

  与老鼠、苍蝇、蚊子并称四害

  麻雀实在是太常见了,房前、屋后、电线杆上,以前是无处不见麻雀。

  正因为此,麻雀有了一段悲情年代。

  麻雀自制能力太差,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整天去偷吃农民的谷子,当年被误认为是“害鸟”。当然,这不是最严重的,可谁叫麻雀这个家族“人口”庞大呢,成群的麻雀到处找谷子吃,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口粮问题,这下把问题闹大了。

  1958年,麻雀不幸与老鼠、苍蝇、蚊子为伍,“光荣”地被列入四害。

  麻烦事接踵而来,麻雀这回遇到的“敌人”可不是弹弓、网兜和鸟枪,而是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

  1958年4月2日的《杭州日报》上有这么一则新闻:继上城区后,下城区苦战三天,一跃而上,基本成为六无区:无蚊、无蝇、无臭虫、无鼠、无蟑螂,雀窝已捣光,无成群麻雀。

  由此可见,当时麻雀的处境实在不如“鸟意”。

  恐怖的事情还在后头,1958年4月3日《杭州日报》又登了一个消息:杭州春季除四害讲卫生战果统计,其中有一项是关于灭雀的,上城区灭了21892只,下城区44391只,西湖区20525只,江干区5487只,拱墅区8258只,郊区11904只,一共112427只。

  

  满城的锣鼓声,

  为了让麻雀活活累死

  当时的灭雀运动轰轰烈烈,可不是光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来的。

  60多岁的丁云川亲身经历过这段岁月,当时的他还只是学生,可对于打麻雀这事,依然记忆犹新。

  “拿弹弓打麻雀,上树掏鸟蛋,这些事情根本不足以谈,为什么?相比当时的打麻雀运动,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整个杭州城是全民运动,有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就是打麻雀。”丁云川回忆道。如今虽然偶然见到有麻雀掠过天空,但在当时麻雀的数量还是蛮庞大的。

  怎么打麻雀?很多人都好奇。

  “那时枪支管制还没这么严格,主要都是用改进过的鸟枪去打,这些都是主力。当然更多的人没有枪支,那怎么办呢?我们有个独特的办法:拿着锣鼓敲,到处放鞭炮……”

  难道敲几下锣鼓,放几串鞭炮,就能把麻雀吓死?

  “这些你们就不懂了,当时每个居民区都是分块的,每个人都有负责的区域,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敲锣鼓,没有锣鼓的拿着脸盆、搪瓷杯到处敲,越响越好。有的放鞭炮,有的爬到屋顶去敲锣鼓,有的扎些假人……学校那会也组织学生去敲,我就拿着脸盆这样赶过麻雀,反正不让麻雀停落下来,那就对了。”原来,真正的诀窍并不是把麻雀吓死,而是要把它们活活累死。

  “过一两小时后,麻雀累得不行了,自然会掉下来,我们去捡麻雀就行。捡来的麻雀,把两只脚剪掉,交上去算统计数字,剩下的身子就带回家里烧着吃。”丁云川说。

  

  “累死”战术始于四川,

  传遍全国

  到底是谁想出这个“累死”战术的?

  记者在杭州档案局查阅资料时,有这么一些发现:这是一种“大举进攻,全面围剿”的战术,最早是四川发明的,然后被发扬到全国各地。最早试验这种战术的是天津,要群追猛打,不让麻雀有落脚和喘息的机会。麻雀有个特点是不能作长距离飞行,在人们的威吓下,经过三四小时的急力飞行,疲劳过度,自然会跌落下来。

  当时有记录说,就像下“麻雀雨”似的,有的气息奄奄,有的吐血而亡,有的无力支持,到处乱蹿,还钻到小学生的书包里去了。

  杭州人把“大举进攻,全面围剿”战术,换了另外一个名字,叫疲劳战术和人海战术。首先在各区、街道或乡成立了临时的作战指挥部,然后全部发动进攻,一声号令,金鼓齐唱,轰、赶、捕、打。“能上的屋顶、墙头、大树都设置了阵地兵把守在那里,郊外、山区埋伏了火枪手,所有的一切都是很有纪律性的。”丁云川说。

  这场热闹的打麻雀战役,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还有不少门道。

  首先,全民出击的时刻一定要准,早上5点拂晓之时开始出动,这时的麻雀还是空腹的,刚睡醒连早饭都还没吃。它们一直没机会吃东西,甚至连喝水、尿尿的机会都没,这边一阵锣鼓,吓得往那边跑,还没停稳,又来几响鞭炮,连忙继续飞行,最后终于累趴下了。而另一方,开始不必太费力,因为麻雀很容易受惊,只要稍微来下动静,它就被吓跑了,积蓄力量后,待它疲乏之时再追。

  当时为了赶麻雀,发明了一样新玩意,叫“毛甩鹰”。在一株大白菜上,插上几根鸡毛,拴上绳子。当雀群飞来时,迎头抛向空中,麻雀误以为是老鹰,望影而逃。

  

  杭州最高纪录,

  一天灭了27700只麻雀

  丁云川的回忆,在当时的《杭州日报》上得到了证实。1958年的4月20日,可谓是灭雀行动最成功的日子。

  “清晨三时许,平日很少行人的街道走着一队队捕雀战士,拿着彩旗、竹竿、响器、爆仗……黄龙洞、灵峰、屏风山、上天竺、珊瑚沙等47个麻雀密集处设置了战斗防线;100多名神枪手,沿钱塘江布防;严官巷居民区屋顶插满了稻草人;安吉路小学的学生用绳索吊在竹林上,摇动竹林,以防麻雀歇息……不少麻雀被迫碰死在墙上,有的淹死在粪缸里,江干区秋涛居民区用活捉的麻雀组成‘首获麻雀’四字,挂在树杆上,向‘敌人’示威……”当时报纸上如此记载着。

  俗话说“麻雀上万,一起一落上担”,于是这场打麻雀运动变身成为保护劳动果实的斗争。当时有数据统计,1958年4月20日那天,一共消灭麻雀27700多只。

  1960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打麻雀运动终于结束。但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其中一项虫害,或多或少与麻雀数量大减有关。

  从那之后,麻雀过上了平静的日子,但40多年来,它一直没有安稳过。以前,满电线杆都是麻雀;如今,仰头看到一只麻雀掠过,会惊讶道:我看到麻雀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城中事 B0004 追忆麻雀的悲情年代 文/本报记者 金梁 图/文明 2008-10-24 城市假日b00042008-10-2400012;城市假日b00042008-10-24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