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已开始跨入大学校园,展开他们新的人生阶段……一个多月的校园生活他们适应了吗?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入状态了吗?为此,我们分别采访了杭城高校的几位90后,探探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90后,学习也自主
人物:李希泷
学校: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专业:德语
“不求最好,但一定要看得过去”。这是大部分90后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他们似乎更加意识到“高分低能”这一弊端,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并不代表出色的能力,他们越来越注重一种思维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泡图书馆是一种乐趣
刚从高考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步入色彩斑斓的大学,他们完全有理由去享受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而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图书馆内却不乏90后的身影。
德语专业的李希泷是浙江大学预科生(08年春季入学),相比普通的大一新生,他已多体验了半年的大学生活。他每周泡图书馆的时间不少于20小时(自习或看书),并且经常选择在图书馆过周末。李希泷常去医学分馆,在那密集的书库中寻找他感兴趣的书籍,他说这是他的一大乐趣。“我喜欢文史哲类的随笔以及一些学术著作,像蔡元培、钱穆和弘一法师的作品都是我的最爱。喜欢元培先生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而钱穆是对中国文化有温润情感的人,弘一的出世精神也是我十分欣赏的。”在上学期读完50余本书后,本学期他立志读完70本书,俨然一个“书虫”。
90后也“疯狂”
“书虫”李希泷虽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了阅读,但他是一位足球超级爱好者,各类足球比赛几乎场场不落,他对足球的了解可谓专业水准,甚至可以现场解说一段球赛。此外,他还加入了浙江大学求是潮网站(浙江大学学工部指导下的一个学生工作团队),将自己的爱好与学生工作有机地结合,写一些足球评论性文字,并尝试校园记者的工作。
虽然是文科生,李希泷却选修了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数学课程。“没有数学的日子太无趣了!”他感慨着,“我要全面学习,专业是载体,不是瓶颈,但求不学俗学。”当一些理工科类学生在抱怨数学类课程太难时,一位文科类专业学生却如此津津乐道,真可谓“90后”也“疯狂”。
80后插嘴:90后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就算是对待学习,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一套思路。他们从跨进入大学校门就已经考虑到毕业后那时的事,并时刻准备着了,赞一个!
大学——生命涅槃的地方
人物:赵鉴超
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专业:编辑出版专业
因为一次面试,他成为了学院众所周知的风云人物;因为一场竞选,他成为了班级的领军人物;因为一条张扬的短信,他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爱恋。“大学里自由的空气,让我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我不再是以前的我。”这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赵鉴超发出的感慨。
感受大学
“进入大学,我身体里的细胞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他的脸上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笑容。整个采访,他的短信、电话不断,运动会、秋游、广播台面试……看着他娴熟的动作,老道的语言,突然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俨然不是一个90后的小孩子。打完电话,他抱歉地笑笑,“作为一个负责人应该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
“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忙碌但是充实,大学里学习还是重头,我想我可以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当别人做作业的时候,他在忙碌班级、社团的工作;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开始在台灯下挑灯夜战,“既然要收获得多,当然也要付出多。”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他的生活态度。
不再是一个人生活
从来没有住过校的鉴超,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突然要和三个陌生人一起吃饭、上课,甚至同睡一个寝室,刚开始难免有点难以适应,可是男孩子共同的开朗天性让他们很快熟络起来。每到晚上,四个男生躺在床上天南地北地海聊,说方言,讲各种各样的笑话,聊各自的有趣经历,不知不觉就过了12点。平时,他们一起去打球,一起洗被搁置了很久的臭袜子,似乎生活不再是一个人的,而是变成了四个人的世界。“我很享受与室友一起生活的日子,他们就像是我的兄弟,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有哥哥弟弟的温暖,很窝心,因为我不再是一个人的生活。”
80后插嘴:这是一个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90后男生,充满着新鲜空气的大学生活,可以让他将自己展现无疑。
我生活,我快乐
人物:徐寅超
学校: 浙江理工大学
专业: 心理学
热情、阳光,充满激情,这是专属于90后大一新生的词语。徐寅超就是其中一个,她无时无刻,都会用爽朗的笑声感染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所以大家都喜欢称她“阳光女生”。
活动满满,周末当起小导游
一听到徐寅超的声音就感觉她是很阳光的女生,一直都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交流中都会忘记时间。她说进大学之前,她的哥哥姐姐就把大学生活的经验之谈传授给她了:别一进学校凭着一股热情参加很多协会,过了一两个月没了激情就开始松懈,还是要跟着兴趣走,有兴趣的事情才会认真去做。她牢记“前辈”的肺腑之言,进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进了校学生会的宣传部和校报记者团,不仅能锻炼能力,更能学到不少东西,一举两得。
她很开心,永远都是同学群里话最多、笑得最欢的那一个。她进校后每天的学习和活动都排得满满,晚上有校学生会俱乐部组织的舞会,课间观看校内“阳光频道”的电影,还有男生三对三的篮球赛,拉拉队非她们莫属……
可能是杭州人的原因,进入学校后她没有外省学生来杭州的陌生感,一到周末就当起同学们的导游,带他们逛河坊街、游西湖,认识杭州,认识西湖,忙得不亦乐乎。
会生活,很有打算
说到现在90后的大一新生的穿着打扮,小徐用“幼稚”来形容。“我们大一的穿着打扮,还是跟高中时相差不大,简简单单。面对银泰那些四五百、七八百元一件T恤还是承受不了,一般以真维丝、以纯这些学生品牌为主,不仅价格实惠,质量和款式还是很学生流呢。”小徐补充到,“女生穿款式、男生穿质量嘛。”
“现在大学生一般每个月需要800-1000元的生活费。作为杭州人的我每月500元就差不多了,周末两天都在家蹭饭呢,占了不少便宜呀!”小徐乐呵呵地说。她觉得学校的伙食还算可以的,平时一日三餐她基本上都在学校食堂解决,一个月250元左右的餐费差不多够用。“大学生的第二大花费就是通讯费了,一般情况下手机都是参加了优惠套餐,可以省不少钱,每个月60元差不多够用。我上月手机费大大超支,看到250多元的手机充值卡心里很是心疼,都是因为上个月活动太多‘惹的祸’啊!”她说,“如果不购大件物品(衣服之类),零花钱一般一个月200元差不多。但也有些学生第一个月家长给了1000元,他也会很快花掉。刚从高中走过来,自己一下子有那么多钱很兴奋,没了节制,钱花得也就很快了。但适应过后,自己也会开始有计划地花,有时候还会省下一点钱,算是自己的‘流动资金’,很有满足感。”
小徐还算了下消费账,理了最基本的清单:
饮食:300-400元左右
手机费:60-80元
零花:200元(不包括买大件的物品或买衣服什么的,否则就远远超出预算了)
娱乐: 100元(偶尔同学聚会、K歌)
其它: 100元(作为流动资金以备用)
80后插嘴:从四五年前的我们在校每月六七百生活费,到现在90后800-1000元/月;从四五年前的我们每周会穿两天校服,到现在90后他们看起来还算“幼稚” 的穿着,其实已经有了不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