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门,一个与杭城有着渊源的名字,它毁了又建,建了又毁。这不仅是一段杭城历史的记忆,而且是一群英雄名士们的往事。
钱塘门,位于杭州旧城的西门,从南往北数,第三座城门。消失了百余年的城门,前不久又现身湖畔。
钱塘门多大年纪?
今年6月,杭州考古所的唐俊杰在办公室里有点按耐不住,研究了数月的钱塘门,终于打算开始挖了。为了配合西湖申遗,杭州考古所的专家找寻了所有关于古钱塘门的资料,终于确定了它的真实位置,就在湖畔居的东南侧,那里正好是一块草坪,如果开挖的话,对周边也没什么影响。
于是,沿着庆春路走到底,望湖宾馆对面,这个行人如织的地方,变得越来越神秘。几块铝合板挡住了行人的视线,里面挖出来一个大坑,到底发现了什么?
“我们找到了古钱塘门的遗迹,这是杭州最古老的城门之一。”唐俊杰说起这事时依然感到兴奋,“杭州历史上有很多城墙,武林门以前叫余杭门,庆春门叫菜市门,只有这个钱塘门从来都没有改过名字,因此杭州人对它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代,但它的位置依然没变,我们终于把它找出来了。”
前不久,在湖畔居边上,考古人员挖出一方长约10米、宽约6米的大坑。挖到约1.5米深时,坑底露出了整齐划一的条砖,正是当年钱塘门下的墙基。
对于很多人来说,发现古钱塘门的位置,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成就,但唐俊杰觉得还有很多疑问想要解决,例如古钱塘门的年纪。
“钱塘门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有人说隋朝,有人说南宋。我们根据挖掘出来的墙基来分析判断,钱塘门是五代时候最早建的,这比以前的历史提升了300来年。”唐俊杰说。
钱塘门长什么样?
钱塘门一直是杭州城的西门。从清朝遗留下来的西湖十景图来看,西湖是在杭州城外,钱塘门便是西湖的东界。在湖滨有个老杭州城地图,上面画着当年的城墙,从那时的地图来看,钱塘门并非是朝着正东的,而是有点儿斜,面向东南方向。
唐俊杰介绍说,历史博物馆有个《武林旧事》展,展出的会子(南宋时候的流通货币)上,就印着当时钱塘门的样子。“每逢灵隐进香的日子,成千上万的香客,都从这里出城去天竺诸寺进香,‘钱塘门外香篮儿’的说法由此而来。”
杭州市档案馆还保存着一张近百年前的钱塘门老照片。据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1919—1924年间,是个外国人拍的。照片中的钱塘门上有一座飞檐重楼歇山式的城楼,宽五间,灰筒瓦顶;城墙高度超过三丈,宽三丈。城墙上长满了茂盛的藤草,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感。
“古钱塘门遗迹里还能找到当年的城楼的影子吗?”
“我们发现的墙基只找到了造城墙的条砖,至于以前的样子那肯定是没有了。”不过,考古人员却有另外的发现。
以前的城墙都是排叉柱的形式,就是在地基上打好一个个洞,然后把木柱一根一根插在地基上,最后把砖砌在上面。这种木质的墙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着火。“如果是这样的,肯定能在遗迹现场看到柱孔,木头就算烂掉了,孔至少还在。不过现场却没有发现柱孔。”
那古钱塘门究竟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排叉柱的城墙最怕的就是火攻,后来有了改良,就是用券顶墙门,用泥砖直接垒成一个门洞。古钱塘门的条砖正好验证了这一点。”唐俊杰说,这种技术在南宋遗址中也出现过。
除了古钱塘门,其他城门还有可能找到吗?
“如果有条件,我都可以把杭州的老城门找出来,但很多城门遗迹都在马路下面了,有没有必要挖开马路来找,这就要看有关部门的说法了。”唐俊杰说。
【钱塘门的故事】
方腊从钱塘门退兵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淳安人方腊起兵,短短数天,聚众十万。
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军到达松木场,浩浩荡荡,杀声震天。杭州知州赵霆,上了钱塘城楼,往松木场方向只一看,吓得两腿发软。
这时候里应外合城门打开,方腊军拥入。一路奔了北关门(武林门),乘胜直出,追赶官兵。不过,方腊终究是一介农夫,顺时而起,迅速扩张,却无一个严密的组织。当时,北宋朝廷“六贼”结党,投徽宗所好,大肆搜刮民间珍奇,天下也是积怨已久。汴京城里徽宗闻信,先撤了苏﹑杭两处的造作局,拢了人心;又派童贯率十五万禁军进攻杭城。只两个月,方腊军又从钱塘门仓促败退。
李秀成突袭杭城
1860年3月11日,李秀成率部突袭杭城,清军猝不及防。杭州将军瑞昌亲自上钱塘城楼压阵,无奈驻防营旗人不足,副都统来存又分兵去防守武林门。钱塘门内有人建议:“集锡箔工数千人,助守钱塘门”。这些靠香市的繁盛而生存的锡箔工,多为骁勇者,臂力过人(每天要将一块锡锭敲成薄纸一张)。为了生计不被破坏,锡箔工依仗了钱塘门,几次击退太平军的登城云梯。李秀城只有七千人马,本想速战速决,又不愿与民众作对,只得放弃钱塘门,转攻清波、凤山诸门。
年羹尧守城门
清朝雍正年间那个大名鼎鼎的将军年羹尧,最不得志的时候,一路被贬官贬到杭州,就在钱塘门做一个守门老兵。每天太阳一出来,昔日的大将军就搬个小马扎,坐在城墙门边晒太阳……据说,年羹尧守钱塘门的时候,从不站立,也不按时下班,“坐红缛马凳,晨出,日高便回寓”。
文天祥老师从钱塘门辞官
钱塘门与文化人,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因缘。
南宋末期,文天祥的老师,江西岳麓书院的院长欧阳守道从京城临安回程。众人送出钱塘门,欧阳守道的行李惟有两箧(篾箱)书而已。
李叔同从这里出家
1912年的七月,有一个身着黑布马褂、高高瘦瘦的先生,从钱塘门出来,穿过城门的甬道,到西湖边的景春园茶馆去。他,就是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自述说:“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李叔同先生常常一个人踱到景春园的楼上,吃一壶炒青,凭栏远眺。下了楼,再去昭庆寺走走。如此,一直住了近十年。
有一天,李叔同的夫人在钱塘门外的湖畔,痛哭流涕,久伏不起。先生却坐在船头,定如入禅。只听得水中的桨声,一叶孤舟便去了对岸的虎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