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贯低调,寡言少语,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几乎都在小说里讲述别人的故事。
最近出版的新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头一回拿自己说事儿。这本书被村上称为“回想录”,之中他讲述了他的与写作生涯同龄的长跑,在从未间断过的长跑中,他记录了对音乐、对人的思索片段和自问自答,以及一些“极其私人地感悟到的东西。”
另一点让读者感兴趣的是,本书的翻译不是村上大陆版作品的一贯译者林少华,而是一位“新人”——施小炜。
这次只拿自己说事儿
1982年秋天,村上春树立志将写小说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持一个好身体:“写作没有体力是坚持不下去的。大型故事的复活在某种程度上与身体的复活是相连的。”在他看来,写作可是个体力活。于是他开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日日坚持的跑步,在夏威夷,在雅典,在神奈川海滨的某个小镇……
长跑给他带来了很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林少华印象中的村上就是一个结实且“留着小男孩头”的“永远的男孩”。自1979年处女作《且听风吟》拿了“群像新人奖”以来,村上一直保持着极旺盛的创作精力。他一直遵循规律得近乎刻板的生活方式:每天4点起床,早晨工作四五个小时,晚上十点就睡觉。每天都跑十公里路,不跑步的时候就游泳。冷天跑马拉松,夏季参加铁人三项。不管去哪里旅行,包里都会塞一双运动鞋。这在作家群里,无疑是个异类。
之前村上出版过旅行记和随笔集,但围绕一个主题正面写自己,几乎从未有过。他说:“小说家应当在何种程度上固执于小说,而又应当将心声公开到何种程度,恐怕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寻觅到一个对我而言类似基准的东西。”而跑步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亲切的媒介。由此,村上“对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个‘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过这约莫四分之一世纪的,动手进行一番整理。”
新翻译表示自己的译文更准确
除了村上首次谈自己比较新鲜,另一点让读者好奇的是,村上春树大陆版的御用翻译林少华这次不再“代言”了。去年7月,南海出版公司获得了村上这本新书的版权,发起了“村上‘自传’首次公开征集译者”活动。据出版社介绍,他们收到了近50位译者的试译稿件,这些译者有大学教师、研究生、外企职员和日本文学爱好者。央视主持人朱迅也曾希望参加“海选”,无奈档期紧张而未能如愿。最终评审专家组以“译文忠实、准确,行文流畅,很好地把握了村上春树作品的风格”推选施小炜担纲翻译。
翻译施小炜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学研究科,并执教于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施小炜告诉记者,一开始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能不能出版也无所谓。”对翻译本书的感想是:“文字平淡,不花哨,一个暑假就翻译完了。”施小炜说之前并没有关注过村上春树的中译本,在讲课时才有所了解,“学生告诉我,在阅读原著后发现,中译本有些理解错误。”他表示,相比林少华的版本,“我的译文更准确”。
而陪了村上“跑”了二十年这次却成了旁观者的林少华对出版社没有采用自己的翻译版本有些失落,他用“难以割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村上为什么那么爱跑步
当长跑成为村上25年来每日的例行事件,自然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
有一次是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和作家约翰·欧文一起跑步,那是1984年。村上正忙着翻译欧文的长篇小说《放熊归山》,到了纽约就想要约采访,结果被欧文以太忙为由拒绝了,不过欧文加了一句:“早晨我会在中央公园健身跑,如果来跟我一起跑,就可以边跑边谈。”于是就出现了两大作家一同出现在晨曦微露的中央公园的美好画面。他们聊了很久,虽然没办法录音,也没法记录,但在清新空气里并肩跑步的愉快记忆一直藏在村上脑海。
而在村上刚开始跑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每在东京晨跑,村上总会与一名漂亮的姑娘交臂而过。一连几年都是如此,自然也熟识了,相遇时彼此微笑致意,然后继续各自的路程。这也成为村上的小小喜悦。他讲:“若是连这么一点小小喜悦都没有,要每天坚持跑,可不容易。”不过,因为村上的腼腆,他始终没有上前攀谈,连那这位姑娘的大名也不得而知。
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银牌得主有森裕子一起跑步的经历则让村上很感慨。那是在科罗拉多州波尔达的高地上,运动量并不大的慢跑,由于村上是自日本直接来到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地,一跑步肺就吃不消,悲鸣起来,脑子又昏昏沉沉,嗓子则干燥欲裂,跟都跟不上。“有森只是冷冷地看了狼狈的我一眼,说了一句:‘村上先生,你怎么啦?’”村上这样描述,这对他是个残忍的打击,虽然他明白,职业选手的世界是严酷的,而有森裕子其实是个挺温和的人。
这么多形形色色,不同肤色,不同职业的人,通过跑步偶遇又分离,也是村上迷恋长跑的原因之一。也许正是这些在世界各地路上交臂而过的跑步者,让村上觉得,跑步其实和写作一样,都可以分享彼此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