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休闲日
3  4  
PDF 版
· 十五奎巷
越市井越有味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初夏的傍晚,挑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吃一顿正宗杭帮菜,走一段皇帝走过的路,再去山上看看老樟树
十五奎巷
越市井越有味道

文/本报记者 蒋瞰 摄/蒋瞰 姚志伟 制图/陈则宁
  杭州的城南,没有什么大学,也没有多少高档写字楼,使那儿似乎脱离了城市的现代和喧嚣。不过,当西湖的南线被改造成上海新天地一般的时髦景致时,城南在旧城改造的尘土中也开始蜕变了。

  初夏的傍晚,不妨从河坊街的仿古气息抽身出来,再往南走走,只一巷之隔的地方,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有鲜见于闹市区的老房子,有最市井的杭州人生活。

  那里,就是十五奎巷。

  【十五奎巷】东起中山南路,北与鼓楼相对,西至城隍牌楼巷接四牌楼。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石乌龟巷”的谐音,一说是因为巷子里出了十个武魁,就名“十武魁巷”。这里的墙门大多为合院式格局,三合院或四合院,两进或三进,由低到高,依吴山取势。

  

  傍晚5点,走过中河路,当年的盐官桥,从鼓楼底下穿过,路过银花正宗馄饨,一拐,就到了十五奎巷。路牌被夕阳的余光挡黑了,需背过去看。

  十五奎巷不长,大约500米,一眼就能望到底;也不算宽,8米左右,北面是平房或二层楼房,杭城稀有的古民居,南面是十五奎巷社区,高高的住宅楼。这个时间,正是人流穿梭的繁忙期,上班族下班,学生族放学,小吃店老板开始忙活了,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

  

  这里最有看头的就是杭派老民居

  从东往西漫步十五奎巷,这不是一条安静的巷子,车来车往人声嘈杂。因为是老城区,周边儿听到的多是杭州话,你要是讲普通话,无疑,外地人。

  十五奎巷有很多老房子,老街、矮房、斑驳的白墙,以及在墙边晒太阳的老人。这样的弄堂里老人居多,随便找一个人问问,都能讲出许多老底子的事来。而在这些老房子里,天井里摆满花草,由于疏于侍弄,藤枝芜蔓,春天到来,爬墙虎攀爬一壁,却依然守着一墙的枯藤败叶。

  这样的老房子都有着同样的格局,相似的面貌,随意走进一座老屋,没有人,只有横空胡乱牵扯的电线上,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在空中晃晃悠悠,发出单调的声响。

  

  十五奎巷26号,已成文物保护的三合院老宅

  周记排挡旁边,十五奎巷26号,是一幢三合院式的老宅,如今已成文物保护,大门无法进入。根据仲向平先生编著的《杭州老房子》记载,这幢老宅楼上楼下正屋各四间,厢房横轩各两间,中间是青石板铺底的大天井。这样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构架,说是有四水归堂、采光纳福之意。

  它的前世今生尚有资料可查:1932年间,杨承钧接受此屋。1946年12月,杨承钧将此屋转让给了张懿德。1950年,房产户主为张懿德的儿女张汉江、张汉钧、张汉桢等。当时,房屋估价2850元,地价810元,合计3660元。

  我们从旁边的石阶上去,爬到吴山半山腰东西向行走,正好可以俯瞰这个院子,黑瓦掩映在茂密的绿色植物丛中,柱梁仿架门窗之间的木雕窗花装饰是看不到了,只能从大致上看到老宅的整个格局,然而以老宅为近景,十五奎巷社区的高楼住宅为背景,远处的紫阳山为远景,构成了一副悠远的画面。

  

  十五奎巷63号,巷子里第一家食品商店

  晚上6点这个时间段很有意思,住在里弄里的老人家们早早地吃完了晚饭,把椅子搬到路边,开始了准纳凉活动;而大多数人还刚结束一天工作开始最后的一餐,所以巷子里还带有油烟味,像这户人家,电磁炉、油锅、锅铲直接放在屋外的旧式折叠桌子上,菜香飘了很远。

  抬头一望,民富食品商店,白色的字条贴在一小块破旧的黑板上,光是看字体和字形就知道有历史。

  十五奎巷63号,这是一户姓张的人家。老张今年50多,有个大学快毕业的女儿。每天这个时候,他和妻子就从单位来这里,这里如今只剩下老母亲一人,平时不能陪伴,就只能等待晚饭时间了。

  老张挺悠闲的,不是里屋坐坐就是外头站站,妻子一个劲儿地忙碌,拐角处水池里洗了菜拿过来在路口烧,再装盘端进屋子里去。

  门牌上的民富是老张弟弟的名字。

  “食品商店嘛,卖什么?就现在小超市里卖的咯!”夫妻俩笑笑。这家食品商店是当年十五奎巷里为数不多的两家商店之一。

  “女儿是1987年出生的,那么就是出生前几年咯?”夫妻俩掰着指头算开店的年份,“85?86?哦,应该是1986年,是的,1986年开了小店。”算是一致通过。

  “当时计划经济,哪能随随便便开店的啊,不像现在。”老张站在路口望着对面这些大大小小的店面感慨,“喏,那个周记也是,现在好了,知道十五奎巷都是由它开始的。”我们也感叹:这么有名的一条巷子竟然被一家不起眼的大排档带出名气?

  “那个时候,排队买东西的人多啊,比周记多多了,把巷子都要堵住了。”老张回忆那时候的情景,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俯仰之间已经面目全非,言语里是对物资匮乏的年代的纪念。“和现在什么甜甜圈排队不一样,那时候真的是因为需要,不得不买,现在是什么啊,跟风!”

  民富食品商店两层楼高,因为中间支了个伞蓬,需昂起了头才看到黑瓦,白墙需要往侧面才能看到。“楼上是别人家住的,我们老母亲就住底楼。”老张一家早年也住在这里,别看只有一个底层,因为有两进深,所以也不算小,不过现在他们已经住到了南星桥。

  本来约2米的店门如今大部分用木板钉住了,只剩一个小门,仅供一人进出。

  6点半,老张妻子做好了菜,透过那扇小门可以看到里头狭小的空间里,一家人吃饭的情景,其乐融融。

  四通八达的小弄,伸入到尘世烟火

  十五奎巷南面是规整的十五奎巷社区,北面边插了许多小弄。茶啾弄是体育人之家,井弄里有一口井。这些巷弄就是十五奎巷这条动脉的毛细血管,伸入到尘世烟火的核心。每一条巷子里,都有同样古朴的大木门、带水井的院子、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和木栅窗户,有着同样的世俗生活,也都能通往吴山。

  井弄是最有特色的一条,东起十五奎巷,西与茶啾弄相连,通吴山瑜伽院,或许是宝奎寺弄改建。

  踩着幽暗的青石板,硬是敲出一串“的笃、的笃、的的笃笃”的脚步声,两边的都是两层楼的民居,竖栏的窗户用纸包着,特别点的还有用各种果味珍珠奶茶的广告纸糊窗。外立面的白墙都已经脱落,裸露出青水色、砖红色的砖块,居民们在上头拉了一根绳子,晾晒衣服。

  一位阿姨穿了高筒套鞋,戴了橡胶手套,穿着居家便服,端一脸盆衣服,来到井边,用一只洋铁桶放下井去提水,这口井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没人知道了,我们问她这口井大概多深,她说她也不知道,根据麻绳长度算算看吧,1米、2米、3米,大概4米多吧!井台那边铁桶落到井里发出沉闷的“澎咚,澎咚”吊水声。“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洗衣服了。”阿姨住在井弄,虽然年纪不大,却对这口井很有感情,“这井水很好的,夏天很冰,可以洗水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休闲日 C0002 十五奎巷
越市井越有味道
文/本报记者 蒋瞰 摄/蒋瞰 姚志伟 制图/陈则宁 2009-4-24 城市假日c00022009-04-2400011;城市假日c00022009-04-24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