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怎么一群人?
这个命题很难有人能准确描述,甚至连80后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
5月6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著名企业家、社会学博士、《头脑风暴》节目主持人袁岳在浙江日报“前沿论坛”解析了一番关于80后的文化差距和原因。“80后不太懂人情世故,显得不太合群,喜欢玩新鲜事物,能不能接受人家,得看爽不爽对方……”
到底准不准,不如您自个衡量一下。
不懂人情世故→独生子女
“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可以分为两个时代。”袁岳停顿了一下,“以前都是多生子女的,可以称为多生代,一直到80后才出现独生子女,因此叫独生代。”80后作为独生代的代表,有着这个时代的很多特点。
“老一辈总是说,新进单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给领导和同事倒水,这个道理以前的人都懂。一个单位不可能让你一直倒水,有研究说只需倒三次,后来说只要一次半足矣。可80后不明白这点,认为我又不是倒水系毕业的。”袁岳举例子说。
如与长辈、领导一起吃饭,很少有80后是知道哪个是主座、主陪、主宾等的位置;吃饭的时候,很少看到80后是主动敬酒的;小辈跟长辈说话,以前的人都不敢怎么开口,总会在发表看法时加一句“晚辈初出江湖,还望长辈多多见谅”,可80后的说话方式就显得直来直去的,开口闭口往往是“我认为怎么样”。
“从各种方面来讲,很少有80后懂得人情世故的,这是为什么?”袁岳说,“多生代的时候,家里权利往往集中在年纪大的人手上,独生代正好相反,权利最大的是年纪最小的,这与物以稀为贵是同一个道理。独生代的权利大了,家里很少有人敢管他,吃饭想坐哪个位置就哪个位置,和长辈能好好说话已经不错了,更多的时候是懒得去听……”
少心眼→小时候没打酱油?
“我小时候,家里有好多兄弟姐妹,平时为了想多吃块肉,要琢磨不少主意。如我要跟烧菜的哥哥打好交道,帮他烧烧火,往往能提前在肉出锅的时候多吃到一块……”袁岳讲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小时候都打过酱油,从小在家里总能帮着做点事情,给嫂子看看孩子,管管家里之类的。别看打酱油是件小事,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从小就扮演起社会角色的作用。”这类社会性的活动多了,自然而然对身边的事情开始多个心眼。
对于80后的孩子,父母是舍不得孩子干活,这才一个孩子,万一跑出去打酱油被坏人拐跑了怎么办?于是他们要不生活在家里,要不生活在学校,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江湖”,等到毕业出来找工作,他们突然发现这个社会跟以前的日子是不一样的。
于是,总听到有人这么抱怨:“这孩子别看已经二十五六了,怎么什么都不懂啊,一点心眼都没长,好像老长不大似的……”
耐性不足→得到的太容易?
一般来说,新人进入单位,适应期是半年时间,可有调查发现80后只有四个月而已。
80后新人进单位,并非什么都不干,他们对单位有着自己的看法。打个比方来说,他对单位哪里不满意,就会很直接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领导会说,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一下。于是80后新人开始等,等来等去发现领导依然没有动静,他们就觉得这单位是彻底没救了,于是打算直接走人。
从如今的社会现象来说,80后是跳槽频繁的一群人,这与他们的耐性非常有关系。他们对原来的单位不满,往往耐不住心,直接道一声88走人。他们不会跟以前的单位有什么过不去,“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这种心理80后很少会有。他们觉得爽你这个领导,就特别听领导的意见,如果不爽你,平时理都懒得理你,连一点客套之类的东西都不会留下。
袁岳又开始说自己的例子:“我们小时候想买什么东西,于是跟爸妈说,爸妈会说现在没钱不买。过俩月再提一次,爸妈依然说没钱,让继续等着。再过几月提一下,结果还是一样。等到过年了,爸妈觉得总得给你买点什么吧,于是开始考虑你的建议。那时是因为家里姐妹多,需要一种平衡,不能过多地倾向于某个孩子。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耐性就是这样慢慢磨出来的。”
80后的孩子,家里一个独苗,想要啥嘴上一说,“噗通”一下天上就掉下来了,只要是宝宝开口的东西,很少没有不满足的。正是因为得到的太容易,培养出来的耐性就远远不如以前的那几代人。
不会做选择→从小父母的决定过多
80后很独,意思是在较为自我意识封闭的形态下成长的,不是他不知道、不懂,80后基本跟其他人交道比较少,80后比较不会跟陌生人说话,跟公共沟通的时候能力较弱。这种特点造成他独立,他愿意自己一个人,不完全听父母的。
另外,80后也比较单纯。80后是中国最有见识的第一代人,是最早用电脑和大规模上网的群体,今天所说中国网民群体,最大的群体实际上是80、90后,其中80后是最早接触的。他们掌握的信息总量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但他们有一个问题,知道很多,但很难做决定。
他们看了很多东西,却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最大的困惑就是怎么做选择,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从小的时候选择能力是被父母替代的。从小,80后的很多事被父母干了,例如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很少有家长是听取孩子的建议的。这看起来是对小孩好,实际上是削减了小孩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