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这两个词约定俗成连结在一起,只因土楼里住的是客家人,而客家人建造了土楼。大多的资料中都说是客家人为躲避灾难从中原来到闽地,又为了防强盗而建起了这样聚族而居的楼。
而去年,福建的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令人争相游览这些由宋朝起出现的客家人居住集落,我便是其中之一。
初溪:画卷一样的土楼群,有一座还是生活体验馆
到初溪土楼群并不是先急着走进土楼里,而是走到面向的山上远望俯瞰。青山密林,山坡上层叠梯田,碧绿的禾苗与茶树在山风下摇动,一字排开的3座圆楼在两端的2座方楼的簇拥下一起面对着流淌的小溪。
初溪土楼群都是“庆”字辈的,余庆楼,集庆楼,绳庆楼,善庆楼,据说是六百多年前一户姓徐的人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几经辗转迁徙而来。
和余庆楼的小徐聊天,不到30岁的他出生在土楼三楼的一间,如今一半已经被他改造为旅社,他说,说不定还能看到墙上他母亲留下的生男孩标志。一直在深圳打工,去年底发现这个新的商机就赶回来,每几个房间旁边是一个公共洗手间,有热水器,打扫得非常整洁。三楼的不带窗户,四楼的有个窗户稍微贵一些,算是观景房吧。趁着节假日前开张,起名为余庆楼生活体验馆,底下留有小徐的手机号码。果然是闯过江湖的,无论是房间的装修还是生活设施的购置还是这个营销手段,都很有想象力。
相隔5里的土楼王:一个是土楼王子,一个是上过邮票的土楼代表
永定有两个土楼王,一个是湖坑镇的土楼王子振成楼,一个是高头镇的承启楼,既然是王,就一定要去看一看。
两者的共同点是大,巨大,气势磅礴,一个占地5000平米,一个5376平米。振成楼从外观看是圆楼,实际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土楼,外环4层,有184个房间,八卦图式就是八个单元,每卦之间筑有青砖隔火墙。说土楼都是群居生活,是也不是,比如这每卦之间的拱门,关上门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贯通连成整体。
土楼建造格局大致相似,外围一圈住家,中间祖堂,红白喜事聚会议事。土楼王子不同的是,土楼不土,中西合璧,正门两边耸立了四根圆形石柱,屋顶还是三角形,倒有点像古希腊的雅典神庙。
仰仗着土楼王子的美名,游人愣是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左耳右耳都不时传来“它的祖宗叫林鸿超”、“这‘里堂观型’四个字出自黎元洪之手”等等段落式规整导游词,还有保安时不时上来警告导游们不能用扩音器。当然,这里的土楼其实是更适合居住的,每座土楼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客家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鞋子并排并整齐地放在一起;坐在木头摇椅里的小孩们也见惯了人多如织的大场面,不哭不闹,自顾自一边玩儿。
坐落在高头镇高北村的承启楼,和振成楼相隔只有5里路,光说名字显然太陌生了,但要说1986年,我国发行过的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中福建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的,你就有印象了。“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当地流传的童谣,毫不夸张,的的确确有四百个房间,住家都姓江,他们笑说,有的新媳妇嫁到承启楼,一年多了,楼内的人都认识她,她却认不齐全楼的人。
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站在外面就要感叹庞大的体积,走进楼门厅,更要惊叹,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就像一支气势恢宏的四重奏乐章。走上楼梯,到四楼,爬上楼台,站在上面,抬头是圆形的天空,俯瞰是层层屋檐瓦片。
傍晚,参观的人少了,住家们开始吃晚饭。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持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多么精辟的话,就把这傍晚的一幕幕全部概括了。
“四菜一汤”,是晚间的田螺坑赐予的礼物
不过要说最有名的莫过于南靖县书洋镇的田螺坑土楼群,虽然无数次在电视、画册上看到过,不过当我站在公路旁检票处俯瞰时,仍忍不住直奔下去。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形象地唤作“四菜一汤”。
这一路上土楼都是方圆结合,圆多方少,不禁要问:为什么每一处都这样交错设计建造?一个9岁的小女孩帮我解答了,她说,如果全是圆楼的话就会使人失去方向感,因为圆形是没有起始点的,有了一座方楼,整个村落的方向就明确了。这女孩就住在田螺坑土楼里的步云楼,很自信能为我们做全程导游,10块钱,但是不给钱就不能免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