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难忘的老故事。
近期,在唐云艺术馆展出的“2009和1917的聚首——甘博镜头里的老杭州”,让老杭州们甚为惊叹,“这不是中山路吗?”“原来1917年的时候湖滨是这样子的啊?”“我现在才知道自己住的东河上的万安桥,1917年和现在变化并不大。”
中山路以前按坊分段,
每坊都有更夫
西德尼·甘博(1890—1969年),享年79岁,身后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社会学著述。1984年,他的女儿凯瑟琳·柯伦在整理甘博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他拍摄中国的近6000张照片。
这次展出的有关杭州1917年的60多张照片中,多张关于中山路的老照片吸引了记者。
浙大沈弘工作室描绘出中山路当年的情景:“在清末,中山路被称为御街,俗称大街。民国初期曾改称江墅路,抗战胜利后又改称中山路。清末民初的大街是杭州的商业区,熙熙攘攘,店铺云集,其街景跟现在中山路的样子大相径庭。从西德尼·甘博于1917年拍摄的这些老照片来看,当时的大街是按照“坊”来分段的,例如现在北起庆春路,南至鼓楼的中山中路这一段被划分为弻教坊、里仁坊、寿安坊、积善坊、三元坊、保佑坊、甘泽坊、太平坊、清河坊。每个坊之间都筑有一座砖砌圆拱门的高墙,拱门上方刻有坊名,门下则装有木栅门。每天深夜,木栅门会被关上,更夫则敲着梆子,在坊内来回巡逻,以确保社区的平安。”
大街上最繁华的一段是保佑坊,位置约在羊坝头至清真寺这一段。1928年,大街上开修马路,所有公墙均被拆毁。如今重修的中山路虽然为复旧不惜工本,甚至还在街上挖了水渠,但由于没有了各个坊之间的公墙,这条御街的“还原”性自然是大大地打了折扣。
浙大教授带回
90年前的杭州影子
带着对老杭城、对摄影师甘博的浓浓兴趣,记者拜访了将老照片带来杭州的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沈弘。
聊起90年前的中山路和现在的中山路,沈弘说:“现在市政府很关注和重视中山路的重建,但想恢复原貌,重建中山路,又缺乏当年资料图片。对照当年甘博所拍下的中山路,现在重建的中山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沈弘指着中山路相关的照片,除了之前说的“坊”和更夫,“原来马路是窄窄的,现在宽了很多。铺在地面上的地砖也从原先小而窄的石砖变成长而大。路边的店面就更不用说了,作坊、店铺早已物是人非,完全变样了。”
早在十年前,沈弘就对杭州老照片很感兴趣,并成立了浙江大学沈弘工作室。一方面是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工作需要,“我常常要写论文,所需的素材常要用到外国的文学和影像资料。这次获得甘博镜头里的老杭州的电子文本,也是因为论文的需要。当时我是先看到甘博的书,之前我知道他是位社会学家,后来从他的书中,我发现有很多涉及他在中国时所拍下的照片,北京、上海、四川、广州的照片不计其数,差不多有6000多张,随后我更发现他也来过杭州好几次,拍了很多照片,大概有200多张。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这更令我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和美国方面联系,最后和甘博的外孙取得了联系。美国方面同意我征用这批照片,后来在一次‘海外汉文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论坛上,这批照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看后纷纷提议应该办展,于是就有了这次在唐云艺术馆的展览。”
甘博本人早已去世,现在沈弘要获得一些关于甘博的资料都要通过他的外孙,“我和他外孙通过几次信,但从其外孙的信中,我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信息。不过我还是常常联系他,告诉他这些照片在杭州的影响,他也听得津津有味,对中国很感兴趣的他也想在有生之年能来一次中国(甘博外孙已退休,差不多有60多岁)。”
宝洁公司的创始人
就是甘博之父
说到西德尼·甘博,沈弘告诉记者,甘博出自当时美国的名门望族,其父亲戴维·甘博是美国宝洁公司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甘博18岁时,第一次跟随父亲来到了杭州,那时他父亲和杭州的美国长老会传教使团关系密切,身为传教士的老甘博还为当时杭州育英书院筹建之江新校区捐赠了一座大楼和一个运动场。
甘博自己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曾经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五四运动”中,甘博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中国现存有关“五四运动”的照片许多出自他的镜头。
1908年首次来到杭州之后,甘博在1917年和1919年又两度来到杭州,差不多拍下了共200多张关于杭州城市、运河、寺庙和西湖的照片。
为什么甘博会拍这么多关于中国、关于杭州的照片呢?沈弘告诉记者:“甘博来到中国后,他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民俗民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甘博写的不少书中不难看出,他对神秘的东方有着很强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