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证指数大跌100多点,一部分优秀的基金则只跌了1%左右;
1月15日,上证指数大涨100多点,这些基金涨幅超过4%……
新年的前三个交易周,股市一点也没让人安耽。震荡让很多人猝不及防,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股票还是基金”的问题。
基金热已经成为事实。但更多选择基金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它,而只是因为“听说”很好,或者“大家都买了”。事实上,购买基金也要谨防误入歧途!
歧途一:新基金就是好
身边有很多朋友,经常略显自豪地说“我只买新发的基金,价格低还照样获益”。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嘉实策略增长一天内募集了400多亿,创造了基金销售的历史纪录;南方绩优成长、华夏优势增长、工银瑞信稳健成长等的发行时间都不过短短数日,发行规模也都超过了100亿。可以说,去年新基金的热销甚至到了不问管理人、不问基金类型、不问投资策略等的狂热状态。而这,恰是风险所在。
首先,新基金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分析它的投资管理能力;其次,由于最长三个月的时间内要建仓完成,而同一个基金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投资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10%,而目前新基金的募集资金都很大,好股票却是数量有限,因此买股票的难度很高,而建仓也就成了新基金面临的大问题。特别是在近几年的牛市行情下,在等待着新基金慢慢建仓的过程中,投资者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很多投资收益。
歧途二:不买高净值的
目前投资于基金、特别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很多是从股市上“败退”下来的,多年的炒股经历让他们在投资基金时会有惯性思维:高净值基金面临回调风险。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疑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基金跟股票混淆了。
开放式基金是没有交易价格的。投资者买了10万元的某个基金,那么他就持有了基金资产中的这一部分资产,总资产涨10%,那么投资者的资产也涨10%。而单位净值只是每天收盘以后,套用“基金净资产/总份额”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而已,不可能反过来影响整个基金资产的增值能力,所以投资者完全不必担心单位净值涨到两块还是三块,因为只要市场长期向好,单位净值就可以无限上涨,10块、100块都有可能。
反过来想,一个基金可以在同样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净值,说明它的盈利能力更高,这样的基金从这方面看反而更具有投资价值。
歧途三:买大比例分红的
很多人一听到“分红”,就觉得肯定是好事,能赚钱。于是,很多投资者就只愿意买大比例分红的基金,更有甚者“听说”分红前买更好。
其实,分红必须是已实现收益,也就是说基金必须将已经盈利的股票卖出才可以给投资者分红。如果要大比例分红,那么就必须把仓位降得很低,然后又通过持续营销,募集到几倍于原先基金规模的资金,这就像一个新基金重新建了一次仓一样,这样可能又要错过一段不短的行情。
歧途四:股市跌了再买
很多投资者买基金的时候,总喜欢“等等看”。觉得要是能等股市跌的时候再买,就可以买到更多的份额。
事实上,基金产品都有自己的风险控制模型,而且投资的股票往往是优质股票,抗跌能力强,所以股市大跌的时候基金的跌幅很小,但是一旦回涨,基金的收益就有可能很高。比如1月12日(周五)上证指数大跌100多点,一部分优秀的基金只跌了1%,但是1月15日(周一)大涨100多点,这些基金涨幅超过4%,1月16日小涨26点,可基金又赚了3%。所以”等等看“的想法往往导致错过更多的投资收益。
不管是“新基金“、”高净值“、“大比例分红”还是“等等看”,其实都是因为投资者不了解基金产品所导致的错误理念。冲动总是要受到惩罚的,不冷静的投资也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个专业的代销银行咨询,千万不能因为听人说“这个很好”,或者听某个推销人员说“这个肯定没问题,两个月赚50%”就盲目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