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这组采访后看表,已近深夜。很想开始写稿,却发现,终究不能就这样下笔……
初见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墙,在一个黄昏。夕阳西沉时分,初冬的农村让人略感寒意;收割后的农田只剩下满眼枯黄,寂寥空旷。
沿着田埂往前,五千年前筑就的古城墙就这样赫然出现在脚下——
为了保护的需要,古城墙并没有全部挖掘开,考古队员们只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墙上各挖开了几个大坑,“确定方位,也证明它们的存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古城墙的发现者之一刘斌站在坑沿上说。
从去年6月发现第一块石块到今年10月东段古城墙的最终被确认,考古人员已经在古城四周徘徊了一年多。最终,古城墙的真面目从农田、竹园、池塘、村庄的掩盖下显露出来了:古城墙为正南北方向,东西长约1500至1700米,南北长约1800至1900米。这意味着,五千年前,在良渚存在着一个古城,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就像站在秦陵兵马俑的大坑前,会有跟古人对话的期望和错觉一样,晚风中站在古城墙上,思绪会有刹那空白——
悬念一
良渚,中国最古老的国都?
回放:21年“寻国路”
中国的汉字,的确是一件很玄妙的发明——单从“国”这个字面,就能解剖出一个地方要成其为国的必需:要有中心建筑,还要有城墙。事实上,在良渚,古城的中心建筑,要比城墙本身早露脸很多年。于是,根据刘斌的回忆,我们理出了一条历时21年的“寻国路”——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从墓葬的规模和发现的器具可以看出,这里应该是古时高等阶层安葬的地方。
1987年,在距反山东北约5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员又发现了12座墓葬和一座祭坛,这就是瑶山遗址。根据已出土的东西,考古专家认为,这里跟反山遗址一样,是社会高等阶层的墓葬群。墓葬群找到了,这些墓里埋葬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不过,有一点大家都很肯定:这些人肯定生活在离这两个墓群不远的地方。那会在哪呢?
也在1987年,因为104国道的建造,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带第一次发现了莫角山遗址。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发现的,只是莫角山遗址的边缘。考古人员只知道这是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堆——面积达30万平方米。大家猜测,这应该是一处比较重要的中心地带,跟古时的大型祭祀等活动有关。不过,这都只是猜测。
这个猜测,在1992年得到了证实。当年,莫角山中心区域一个印刷厂要扩建厂房。因为在良渚遗址保护区内,考古队要先对厂房地基进行勘测。结果,就在这块地基下面,考古人员发现了建筑手法非常考究的夯土层和夯洞——一层沙子一层土,整个夯筑的区域面积达3万平方米,另外,还在周围发现了柱洞(祭祀时候立柱子用的)和几个祭祀时用的大土坑——夯土层的出现,意味着上面曾有大型建筑,而柱洞和大土坑的出现,则意味着上面曾有相当于“中心祭祀”或“中心神庙”性质的建筑。
当时,不少人就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不过,就算是这样,这个中心的范围有多大呢?
随着城墙的被确认,5000多年以前,古城里的人们处在怎样的生活状态里?答案也呼之欲出——
“权力中心的人们,住在古城中心的宫殿式建筑里;会有大型的、贵族气息浓厚的祭祀;人们会去神庙祭祀、参拜;绝大多数平民则住在各自略显简陋的房子里,劳作、生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良渚遗址考古站成员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
争议:古城?还是古国?
从反山遗址墓葬群,到莫角山遗址,到现在的古城墙,良渚古城的平面图已经跃然纸上——最外围是宽达60米的城墙;城墙里,有高等级墓地、祭坛;城墙外,有陶器作坊、玉器作坊,还有码头;城墙中心位置,是宫殿式建筑遗址莫角山。
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考古专家的面前——良渚古城会不会就是良渚古国呢?这里,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所在地吗?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中国有朝代的历史是不是就要改写——从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为良渚?
早在古城墙刚刚发现的时候,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考古专家组组长、考古界的泰斗张忠培先生就来良渚实地考察过。也是他,第一次说这里是“中华第一城”。
“年代上,是最早的之一;建造规模上,是最大的。所以叫‘中华第一城’,当之无愧。”电话里,已经73岁高龄的张先生语速很慢,但语气里尽是肯定。
跟他提起“古城”与“古国”之争,张先生同样肯定地说:“这里肯定是良渚古国的都城。但是这个古国有多大,疆域分布在哪些地方,还有待考证。”
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良渚考古的北大教授严文明也曾表示:在良渚古城内,有宫殿式建筑、高等级墓地,外有码头和高等级的作坊,这些都是有职能分工、有规划的,这是区分一个地方是政权还是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有分工有规划,就表明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了,就是国家了。
不过,也有考古学家持不同意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墙考古小组成员赵晔认为:“古城墙的发现,让我们可以相信,良渚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但是,成其为国家,必须还有青铜
器,有文字。这些东西,目前还是缺失的。”
对此,张忠培也有自己的解释:“成为国家,要有文字和青铜器,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比如之前大家都赞同的最早的国家是夏,但是甲骨文却是商朝的文字。所以我认为,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成为国家,要看看社会分工状态,是不是有掌握军权、神权,脱离老百姓的统治者出现。这样看来,良渚古城一带,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的要素。”
“但是,”张忠培顿了顿,继续说,“良渚时代的古国,肯定不止一个。也就是说,这里是首都,但肯定不是整个良渚时代的首都。良渚时代,应该有至少两个古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自己的首都。不过,从已发现的同时期遗址来看,良渚这里的古国,是最大、政治水平发展最高的。”
悬念:还有一道外城墙?
说起良渚古国的结构分布,张忠培给记者做了个比方——莫角山遗址,就像故宫的皇城紫禁城;现在发现的城墙,就像皇宫的城墙。“外面是不是还有一道古城墙呢?就比如北京城会有一道外城墙?”
在“良渚遗址保护区”图上,我们留意到,距离刚刚发现的古城墙以北两公里的地方,确有一道土垣。“那段土垣总长5公里左右,很明显地露在地表,不过只有北面这一段。那么,东南西三面会不会埋在地下?是不是有遗迹可以寻找?这就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张忠培说。
现在的城墙之外真有一道外城墙吗?土垣会是外城墙的一段吗?抑或,就像现在的长城一样,这是良渚时期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