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海,多伦路。这是上海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街道,这条路上的咖啡馆会让你想到《色.戒》,老上海得很,一瞬间会出现王佳芝正坐在里头的幻觉,并伴随着黄包车的熙熙攘攘。这条街上聚集了很多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店,很复古,有发黄的电影海报,有带着中国结的小玩意,而多伦现代美术馆在这条街上显得格外时髦。这一天,一个西班牙女郎在这里开幕她个人的画展,画的内容和玫瑰、巴塞罗那有关。
浓烈的西班牙风情
带着中国传统味
Marta并不像想象中的西班牙女人那么奔放,因为看见她的时候她正怀了8个月的宝宝,当然,依然很优雅,说话的时候,会认真地忽闪着超长的睫毛。席间,她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偶尔挽着自己的丈夫,甜蜜蜜的。 2005年她来到上海,至此踏上了在中国的创作旅途。而她的作品受毕加索、米罗等艺术家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当你看到她的作品时,也许会惊叹,这样一个穿着素雅的西班牙女人,却有着那样浓烈的风格,激情四射,让人心潮澎湃。Marta被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物质材料所吸引,在原有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她试图在表现形式方面将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有意进行链接,她通常先用西方油画的方式绘画,然后将中国一些传统材料如珍珠、丝绸、针织布料等在画面上进行粘贴和拼贴,每一件作品都艳丽得很特别。
在本次展览上,Marta展出了30余件作品,共包括4个主题:magic、rose、acrylic、oil 。这些作品基本是近两年的新作,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完成的。
我一直都是个画家
因为我知道怎样表达
Marta说她相信绘画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叙述着无法用言语描绘的心灵世界,在上海,绘画充斥着她的整个生活。和许多谦虚的画家不同的是,她会直截了当告诉你:“我一直都是一个画家!”她的意思是,她有用绘画表达的天赋。
和许多抽象派作者不同的是,这个浓烈的西班牙女人传递的都是愉悦的信息,色彩鲜明,所有美好的元素尽现其中。几片闪着金光的叶子、鲜红的玫瑰、华丽的小石子以及在你的颈项常常出现的漂亮链珠,都是你停留的理由。“对于生活的态度,我通过绘画表达出来。我想告诉每个人,我们要快乐生活,心灵和外表都要美丽。美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大自然、天空、音乐、大地,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我的生活态度就是寻求和平、美、欢乐。绘画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的确,看她的画很快乐,繁花似锦,很美。通过那些色彩的撞击,你可以看到全新的世界。
〉〉对话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可以画画?
Marta:我6岁开始学画,妈妈在我的课余时间带我去上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绘画课。此后我每天下课后都会留在学校学绘画,后来我知道,我的父母不希望我成为艺术家,因为我的家庭比较传统,他们觉得我当画家不能赚钱。
偷偷地学画很兴奋。晚上,我坐在床上画蛋彩画,因为这种画干得很快,这样我可以随时把它藏在我的床后不被人发觉。我非常渴望画大油画,但在那个时候却是不可能的。我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每次去都有新的体验,我觉得自己和毕加索的距离很近,可以说,我能通过他的画感受到他的灵魂。每个周末我都去巴塞罗那的米罗中心,常常在那和他对话。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
Marta:我认为我一直都是个画家,人们却说:你只有在举办过一次展览或者卖出一幅画后才可以称为画家。在西班牙我只把作品展示给一些亲戚朋友欣赏,但是在上海,我成为了职业画家。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有时间,我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上海又给我提供了令人惊异的材料和极大的灵感。
每次作画都是一种新的体验,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创作经过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只要用心创作,都是画家。
记者:你觉得你的绘画生涯走得顺利吗?市场的接受程度怎样?
Marta:你必须画你内心真正想画的东西,而不要去迎合市场趋势。在创作的过程中,你真正感受到快乐了,你就可以轻松自然地把这些快乐表现在作品上,就可以得到观众的叫好。如果只为出售而画,让买家当你的主宰,绘画也就失去了本质,你的技能也许会越来越差。所以,很多大师级别的艺术家成名前需要他人的经济扶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记者:你的绘画始终坚持愉悦的基调,与现代艺术追求丑、荒诞的美学观念相反,是吗?
Marta:这很简单,你画的必定是你想到的。如果你想到丑,你就会画丑的东西。我同意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美的存在,但是你不能制造更多的丑来让自己郁闷。我真切感觉到每种丑陋的东西都有它美丽的一面,我们要多从好的一面看,不要消极。只有积极面对,才能从自然、人类和生活中发现乐趣。
艺术也该寻找到自己的美丽所在。看一幅好画获得的快乐也许超过买一部好车的开心。这些都是我绘画的新的主题思想。
记者:您早期曾经深受毕加索、米罗等人的影响,现在如何看待毕加索、米罗等人的艺术?
Marta:我现在已经摆脱这种影响了,但是你仍然可以在我的作品上看到一些痕迹。米罗绘画常用红、黄、黑、蓝色,我也常常用这些颜色,只是把黑色换成了金色,我喜欢这样。毕加索,更是一言难尽,他绘画总是发自内心深处,我觉得这才是纯粹的艺术。
记者:你怎样连接东西方的文化,并体现在你的创作里?
Marta:对于一个居住在上海的西班牙艺术家来说,结合两种最好的又截然不同的绘画语言,这是一个绝佳的创作机会。突然之间,我的上海生活变得意义非凡,作为一个画家,我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迥异,常在某地生活,就会逐渐习惯。我在巴塞罗那生活了30年,中国使我耳目一新,思维方式也在改变。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材料,我了解到,中国艺术注重精神的一面,强调在人灵魂深处寻求平和。在西方,你不需要在平静之后再作画。
记者:听说你现在常年生活在上海,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以后会来杭州吗?
Marta:对于很多西方人而言,上海意味着混合、惊喜、魔力、奢侈等等。这是个不断发展的城市,能量充沛,机会遍地,在这里,一切都有可能。上海是世界上极少数仍能带给人惊喜的城市之一。杭州给我的印象很美,我去过,不过还没有机会在那里办展览,我想在杭州找合适的画廊,希望可以实现,或许没多久我们又可以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