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特殊时期,有个东西比钞票还值钱,那就是粮票。
当年的全国通用粮票,就像美元能在全世界流通一样,能在全国流通,那是粮票中的“硬通货”。围绕着粮票,年长的人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怎么省粮票,怎么拿地区粮票换全国粮票……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杭州与粮票的故事。
他把众多西湖景点搬上粮票
蒋怀赋,当年浙江粮食局的一名粮票设计师,1963年搞票证工作,1970年起参与票证设计,1980年起就由他一个人负责设计印刷粮票。据说很多西湖景点,都是由他搬上粮票的。
家住朝晖的蒋怀赋,珍藏着很多粮票,这并不让人意外。可没想到,数量居然非常庞大。“我收集了很多省市的粮票样本,当年是作为粮票设计参考资料的,其中最全的就是浙江省的粮票,哪个地方的粮票都有,而且数量不是一张两张。”蒋老年纪已经过七十,戴一副很厚的老花眼镜,说起粮票,显得特精神。
“早期的粮票,在图案上采用飞机、轮船、卡车之类的比较多,有时候也会加一些祖国山水风景在里面。以前的粮票有好几年可以用,所以在选择图案上并不是很难,大伙看早年的粮票的图案会觉得都差不多样子,当然我们专门研究粮票的人还是能区分开来的。”蒋怀赋介绍说。
到了80年代,问题就出来了,发行了二三十年的粮票,粮票种类太多了,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这个粮票是什么时候作废。“那会儿我刚开始负责独立设计粮票,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决定每过一年更换一次粮票,每年的粮票只能使用一年,这样让老百姓能区分开来。可如果要每年都设计粮票,哪里来这么多图案呢?”这正是蒋怀赋愁的。大伙都知道,不管是粮票、邮票、火花,甚至是门票,80年代的图案设计都比较单一和缺乏。
“要不把杭州西湖的景点放上去?”蒋怀赋冒出这个想法。其实在1955年临时流动购粮票,1966年定额粮票,1976年浙江省粮票上,已经把钱塘江和六和塔放上去过。蒋怀赋的想法马上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准,于是从1983年开始,每年的粮票都是一种西湖景点图案:
1983年1斤定额粮票是钱塘江和六和塔;1984年5斤定额粮票是六和塔;1982年流动油票和1983年5斤定额粮票、1984年的10斤定额粮票都是三潭印月;1983年10斤定额粮票和1984年的1斤定额粮票是保俶塔;1983年浙江省50斤粮票是岳王庙,可当时没有发行,据说是因为面额太大的缘故;1984年周转粮票是西泠印社;1988年浙江流动油票是黄龙洞;1989年的浙江粮票是曲院风荷的迎素阁;1991年流动食油票是武林广场的西子姑娘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