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风尚录
3  4  
PDF 版
· 张君达:
从买“珍珠”到卖“珍珠”
· 链接:
王建煊何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君达:
从买“珍珠”到卖“珍珠”

文/本报记者 钟兰 摄/姚志伟
  张君达本是一位事业成功、生活优越的企业家,61岁的他把工作交给儿子,一头扎进了慈善事业。在进入王建煊先生创办的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当了一年多义工之后,由于王先生回台任公职,张君达接下了基金会的担子,担任了基金会理事长。与基金会“有爱走遍天下”的理念完全相合,他成为基金会里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基金会爱心小学的落成、各地“珍珠班”的设立、营养工程和爱心图书室建设的推动……有太多的事情让他忙。短短半年时间,张君达的登机牌已经超过了一百张。

  6天8张登机牌

  采访张君达的时候,他的同事刘黎理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都叫他‘赛岳飞’,岳飞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一个星期光开车就走了9200多公里。”

  自2008年6月出任基金会理事长以来,张君达一直在全国各地奔波,他到底有多忙?张君达笑而不语,他给我列了最近一周的行程单。

  12月13日,周六。早上五点半起床,从上海飞山西太原,下了飞机直奔当地的学校。中午到雁门关,晚上从北京到赤峰。 12月14日,坐早上5点半的飞机从赤峰到北京。

  12月 15日,清早,北京南站坐最快的一班火车赶到天津。

  12月 16日,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一个研讨会,现场做演讲。中午从天津赶回北京,再从北京坐飞机到哈尔滨。

  12月17日。哈尔滨赶到黑河,看望当地中学,并做家访。

  12月18日晚间,黑河飞上海。

  12月19日中午,上海到平湖。

  如此密集的行程,让张君达短短半年的时间便拥有了100张登机牌。他说自己最近这半年一直是处于空中飞人的状态,平均每6天就有8张登机牌。

  

  年轻时是台湾有名的“公子哥”

  采访的时候有点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已过花甲之年仍然如此忘我而投入,他想也不想就对我说,因为现在是在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君达说,自己的前半辈子是在为生活而活,努力做生意赚钱养活家人,如今好不容易退休了,就该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同样也是从台湾来平湖工作的姚霁光(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退休前曾在台湾著名的航空公司担任行政职务)补充道,张君达出身在典型的商人世家,他本人祖籍是浙江余姚人,在上海出生,在台湾长大,生活条件非常优越。

  刘黎理(台湾人,退休前是台湾一所中学的校长,现任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也说张君达年轻的时候很爱玩,喜欢飙车,开的都是名贵跑车,但是脑袋很聪明,当时读的学校都是名校。

  后来,张君达到上海来办外贸公司,主要做出口鞋的业务,生意一直做得顺风顺水。

  

  从买“珍珠”到卖“珍珠”

  说起和基金会的渊源,张君达说是源于一次捐赠。“以前在台湾的时候也经常做慈善,但是那个时候对慈善没什么感觉,往往是叫秘书汇一笔钱就行了,但是钱到底帮助了谁,帮了多少,我都不是很清楚。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王建煊,了解了他做的这些事情之后,我深深地被感染了。同样是捐赠,但是他们非常负责任,对每一个来申请的孩子都做认真的家访,并且跟踪调查,把钱用到了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那一年,张君达拿出了300万来买“珍珠”,接着,他便把生意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抛开一切来基金会做义工。

  繁忙的工作节奏,让原本生活优越的张君达完全没有时间去享受他原本该享受的一切,他的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到偏远山区办学校、为贫困孩子做家访上面。这两年来,他没有逛过街买新衣服,也没有陪老友们打麻将,更别说打高球喝红酒这些奢侈的事情了,他只是默默地奔波在路上,越是偏远山区越要去,山区不通公路,很多的时候都要靠两条腿步行,有时候访问一个孩子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但是张君达干得很欢,他说这些都是他心甘情愿的,“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根本不会去做,每天早上几乎四点半就要起床,我基本上不要闹钟就能立马起床,我一想到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心里就很着急。”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张君达在基金会干的这一年多以来,所有的车费住宿费以及各种花销都是他自己倒贴的,他没拿基金会一分钱,他希望捐助者的钱是百分百用在孩子身上。

  张君达抓住一切机会“兜售”他的“珍珠”,他常常利用和富人们见面的机会宣讲他们的“拾回珍珠计划”。他说自己原本是很低调的人,更不喜欢在众人面前演讲,但是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开始尝试着做演说,开始拉下面子向他的朋友们募捐。他希望这项事业不仅仅是台湾同胞们在参与,还希望能得到更多大陆企业家的支持。

  在张君达的名片背面,印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在为自己及孩子打拼,但我们离开世界之前,总要留一点时间及金钱,来为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打拼,这样生命才更丰盛,才更有意义,您说不是吗?”

  

  “珍珠”们的明天

  做了半年多的家访,张君达已经跑了55个学校,几乎都位于偏远山区。光云南昭通中学就跑了三趟,他几乎能叫出每一个做过家访的孩子的名字。在昭通的一个孩子家里,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孩子的家庭:家里除了一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台家用电器;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就是玉米棒子以及花生;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因为受不了清贫而离家出走。张君达到的那天,孩子的父亲因为好长时间都拿不出120元钱交水费,家里一直断水,而墙壁上,却挂满了孩子的奖状,一张叠着一张,数都数不过来……

  张君达当即就掏出钱为他们交了水费,然后把孩子送到昭通中学的“珍珠”班。在他的记忆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每一次做家访,他说自己总是忍不住会掉下眼泪,尤其是面对孩子父母那双无助的眼睛时。有一次,一个孩子的父亲知道他们是来帮助孩子上学的,一下子跪倒他的面前,流下了热泪。“我当时太震撼了,我太能理解一个父亲的感受,想让孩子过得好却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

  “看到这些生活清苦成绩却又那么优秀的孩子,我会流泪,会难过。”张君达说,这些人只有通过念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同样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通过实施更平等的国民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珍珠”们的故事,他打算还要做一些事情。目前,他正在征集200个“珍珠”的故事,然后挑选其中的10个故事,找人写成书出版。他还打算把书翻译成英文,发行到国外去。

  他还找了台湾著名的摄影师打算给“珍珠”们拍专题片,他已经想好了其中两个“珍珠”的故事,比如那个陕西双耳失聪的女该,还有云南昭通彝族的一个小伙子。他要把他们的故事播出来,给更多的人看。

  他还打算成立“珍珠会”,等到2010年这些“珍珠”们考上大学,走上社会,希望他们能加入基金会做义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他希望慈善不止是有钱人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慈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城市假日 风尚录 D0005 张君达:
从买“珍珠”到卖“珍珠”
文/本报记者 钟兰 摄/姚志伟 2008-12-26 城市假日d00052008-12-2600007;城市假日d00052008-12-26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