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隋朝流到现在,古代把朝廷的统治带到了杭州,也把南方的粮食和特产带去了北方。
杭州作为大运河的终点,“申遗”的意义更为重大。“桥是城市的音符,是河的风情诗。”运河上的每座桥都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道景观,也是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一张名片。运河杭州段共有25座桥梁,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已有6座桥梁修整初显古韵,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拱宸桥、抗金故事的大关桥、潮王传说的潮王桥、丝绸文化的艮山桥、桥下可舞的中北桥和恋人之桥青园桥。
“我参考过天津的狮子林桥、北安桥及苏州的一些古桥,杭州段的古桥在整条大运河上算是最中式、最创新的。今后几年,不少人会相中杭州运河桥梁的设计前来取经。运河古桥这张名片肯定拿得出去。”运河古桥高级设计师陈敏伟无比自信。
拱宸桥
老石板修补古桥
拱宸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杭州的北大门,北方帝王坐船来到杭州必经此地。拱宸桥的“宸”字,意为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迎候和敬意,桥由此得名。拱宸桥建于明崇祯四年,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杭州最老的古桥之一。《中国古名桥》一书中将它列为古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座三孔的古桥不长,对于杭州的意义却不一般。很久以前,坐船返乡的杭州人每当看到这座古桥,总会不由自主地坦然和兴奋起来。这座桥,便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了。
清代文人章藻功在《拱宸桥记》写道:“漕艘之所出入百货,商贾民船之所来往,风气冲击,势至险也。”“以前在拱宸桥下有个埠头,每天来往船只很多,北方的大米都是从这个埠头运上来的。”70多岁的张伯一直住在那一带,回忆起那时场景,讲得有声有色。
如今跨上拱宸桥,已不见昨日的“沧桑”。想当初,斑驳的自来水管横贯桥身,拇指粗的电缆管像系在古桥上的皮带,桥缝碎石间还有各类植被疯长,数盏路灯把古桥弄得古不古洋不洋,而这一切全部成为了过去。
“拱宸桥的修缮从最少干预的角度出发,每块铺上去的青石都是从别处迁移过去的老石板。”设计人员讲述着拱宸桥古韵得以保存的真正原因。防撞墩上新置的石雕正是九龙之一“趴蝮”,取的就是“守护神”之意。
大关桥
古兵器插遍桥头
相传南宋时,金兵兵临城下,城里的官兵逃的逃,降的降。杭城一个百姓家有九兄弟在这紧急关头,率领五百自发抗金民众,在这座桥上浴血奋战,阻挡金兵攻城,保护了杭城。韩世忠将此事上报朝廷,宋高宗便封九兄弟为大虎将军。从此九兄弟住的地方改名大虎巷(现名大浒巷),这里也改名为大关。
“大关桥是杭城运河桥梁较长的一座,桥梁的设计围绕着南宋的故事,以宋代兵器和龙为题材。”陈敏伟告诉记者。远远望去,大关桥像个“城门”守着,无数把宝剑“插”遍桥面。
长城的城关雄壮,运河上的“桥关”却别有风味,就连路灯都是兵器形状。“桥上的所有设计都与这个‘关’字有联系,望柱(桥板间的石柱)是由两把剑鞘组成,象征一排排手握兵器驻守关口的将士;顶端是两条蛟龙,背靠着背,严阵以待;每块栏板上都有‘铁钉’钉着,犹如一道道紧闭的城墙;拱线(桥拱门的弧线)上的菱形纹环环相扣,宛如手臂般相互缠绕,众志成城抵御外来侵略者;桥墩上雕刻着九龙之一‘椒图’,牙扣门环,此龙最善守卫;桥尾的抱鼓还有一枚石质盾牌。”
大关桥俨然是一“桥”当关,万夫莫开。
潮王桥
潮王拿叉守堤坝
潮王桥,顾名思义,讲述的就是潮王治水的故事。据《旧志》记载,潮王姓石名瑰,唐代人。当时杭城钱塘江水汹涌,潮涨不止,危害沿江百姓的人身安全。石瑰为抗击潮水,身先士卒,不分寒暑奋力筑堤,堤未筑成竟死于潮水之中,后来成了神。朝廷为他立庙,封石瑰为潮王。
时过境迁,潮王为抗击潮水筑坝牺牲的壮举,仍然留在潮王桥上。路过潮王桥,都能望见内侧桥墩上塑的潮王青铜雕像。灯光照射下,他拿着叉子,怒目圆睁,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神情。
大关桥设计多采用南宋元素,潮王桥则是唐代华丽的风格。除了潮王铜像外,桥上很多设计都与抗潮有关,上小下大的梯形望柱,给人一种浑厚、下压的感觉,宛如一个石桩打入堤坝;望柱下方的垂带(桥面下的石刻纹)刻着几何纹路,像是堆积在堤坝上的岩石模样。